|
家在农村,有很好听的名字:下草村。村子的来历,和草堂寺有些渊源:南北朝时期,后秦皇帝姚苌为弘扬佛法,请来高僧鸠摩罗什,建起了草堂寺,还为自己傍寺建了行宫,叫逍遥宫,生于乱世的皇帝还在行宫外设有围场;后秦短命而亡,草堂寺依在,那些围场草场,后世者拓荒而居,形成村落,村名所缘,都有些许痕迹,行宫之所驻有兵营,就有草堂营村,围场旧地水草成片,就有上草村,下草村。。。
4 Z3 { t% j6 `6 W6 b 村子不大,以水为依。村子西边是源于秦岭紫沟峪的紫沟河,滑村而过,从村子的北部不远汇入户县第一大河太平河;村子东,村子南,村子北,都是水田,夏秋时节,有水稻,有莲藕,水田里放的是鸭子,呱呱的叫着,。。。沿紫沟河的,是我们叫河滩的树林区,河滩和村子有一段距离,里边乱石纵生,野草荒芜,想来是几百年来紫沟河的老河道,忽左忽右的摇摆所致,那些石头,大大小小不知积累了几层。。。紫沟河流到村北,远离村子,河道宽了许多,水草更丰茂,河滩地荒草连绵,时常有野兔出没,天上有老鹰乌鸦类飞过,整个河滩里最多的还是杂乱倔强的杨树,河岸边生长,哪有水,就有杨树,高的插上了天,矮的一人来高就分叉,高的树上顶部是鸟窝。。。
: U! y- u% l) R1 E: F, _ 水田经年水露露的,水稻很适宜生长,打下来的米很好吃,莲藕鲜美,往往是卖给了城里人,大卡车在村头等着装运,自己人很少吃的。田埂一道道横横竖竖,引水的小渠慢慢流淌着水,村子南边高,水都是由南往北,由高处往低处流,水源却不是紫沟河。紫沟河是季节河,径流量十分集中,水涨时惊涛拍岸,年年得防汛,过了汛期往往只是潺潺的溪水而已。下草村的水,渊源颇独特,村名有草自然是水草丰茂之所,水源是河滩里源源自流的小河,先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引高到低,由远及近,把地下的泉水引来到水田里,浇田灌溉,这水是下草的根。解放后人口徒长,不少的河滩地被开垦种地了,自流的小河水量渐少;后来在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热潮中,社员自己发明创造打自流井,我们叫:“截渗”。“截渗”的开工场面很是壮观,一般是冬天干旱季节,几百人先镢头挖铁锨撂,平地里挖出十几亩地的大坑,由地面一直挖,一层一层,直到出水,一个、两个,越来越多,再用石头把泉眼箍盖砌边护起来,把箍好的泉眼再用石头箍好引到一条贯通加盖封闭的通道里,形成一条地下河,把挖出来土回填如初,新的地下河口,就是“截渗"口。记忆里,村子最甜的水是截渗的水,比家里的开水井水都好喝,尤其是大夏天里,渴了,热了,困倦了,就跑到截渗口,把头钻进去,美美的喝一阵子,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