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古镇西街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秦渡古镇南街。经过翻修的古镇蒲家老宅。告别了赵家老宅,记者一行来到了秦渡古镇的中心――西街、南街、北街交会的丁字路口。* }- f' h5 @0 p. U
| 秦渡古镇西街8号和10号店铺的门面。
0 U; H& g' d, h* D7 u$ S 古镇西街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
5 C3 {3 m( Q8 Q+ Z- F. {; a 秦渡古镇南街。. {( x. o. j9 P6 j" K& r3 W
经过翻修的古镇蒲家老宅。8 D& H6 r3 E# p
地址:户县秦渡镇老城区西街、南街
6 V1 I& u W6 \! U9 i 建造时间:明、清、民国" h5 ?0 b* A8 Z
秦渡镇的民居很有特色,它们的前半部分是高大气派的商铺,后半部分则是朴素实用的居住区,这些民居见证了秦渡镇曾经繁荣的商业贸易。然而,如何保护这些民居,则成为如今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6 A0 f' C5 q5 I: B$ w 前房开店后院住人8 R# |. f7 }8 R
古镇里的民居很特别
* W) Z) o8 C, P( k9 I0 | 户县文物管理处陈军民主任告诉记者,要看户县的传统民居群落,就不能不去秦渡古镇。古镇、民居群落,这两个极具诱惑力的词汇吸引着我们。4月27日一大早,由陈军民主任带路,记者一行与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理事贺福怀先生,以及户县当地的文史专家、原秦渡镇文化站站长王景民先生一起,驱车前往秦渡古镇。& E# H- ]! r r& g) m3 S
“秦渡镇的民居很有特色。多是将临街的门房作为店铺,店铺后面的院子则供人居住,这与普通的传统民居有很大差别。”临行之前,陈军民如此概述秦渡镇民居的特点。
; o6 I: g2 [8 i2 M 秦渡镇,在我们日常的谈话中,多被简称为“秦镇”,提起秦镇,许多人都会首先想起有名的“秦镇凉皮”,而秦渡古镇中至今仍保存下来的传统民居群,则相对来说知者较少。, W7 c( P, Z2 [
秦渡镇在户县县城东约13公里处,与西安市之间的直线距离大概15公里。秦渡古镇位于现秦渡镇的东部,再往东,渡过沣河,便是长安区了。我们从户县县城出发,一路向东,过了秦渡镇的行政办公区,再往东行,街道开始逐渐变窄,街边的商铺则在路旁摆满了货品,两旁的楼群中间或闪出几间老房,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贺福怀先生提醒我们:“这就是秦渡古镇的西街了。”, C& B* A/ b6 m k) F. ?9 l8 O
西街上很热闹,俨然一副商业中心的模样。两边的店铺经营着各种各样的日用百货、食品小吃。街边的建筑则多是二层,有些一看便是新建的楼房,而有的房屋虽然墙面看起来是新修的,但仍保留着传统建筑的屋顶和结构,它们则是经过改造的老房。越往东走,街道越窄,而老房子也越多。逐渐地,老屋连了起来,许多商铺的屋檐下、二层门面上,都显露出精美的砖雕、木雕。
! C) G8 T# n4 g" e& O% y 一家杂货铺看起来非常古旧,店主人告诉记者,铺子连带后面的小院,是旧社会家里从原先的主人那里买来的。房子是土木结构,没有包砖,但建得细致。一二层之间用木板隔开,一层的门面里满满当当地堆满了各种货物,二楼则成了仓库,一扇小门通向后院,后院的老房已经改建得看不出过去的样子了,是店家居住、生活的空间。
, B# Q/ i2 o6 t 西街赵家老宅
P+ Z/ e- L e" z. r, X1 w0 E 曾是一座黄酒坊
, J+ G+ {2 L' `/ N4 T+ [2 T 刚从杂货铺出来,眼前一栋又一栋的老房子便吸引着我们,让人禁不住想走进去细细地参观。陈军民主任说:西街东头有一家,据说曾经是西安北院门144号、高岳嵩高家的商铺。跟随着陈军民,我们向东走去,不多远,眼前一栋二层包砖老楼,明显比两旁的街坊高出许多,陈军民说:“就是这儿了,秦渡镇西街8号。”
' ~! S. S, C4 y+ t& `( k 这是一栋典型的传统商铺建筑,面阔两间,楼两边向外延伸的女墙将店面和旁边别家的房屋隔开。敞开的大门前支着摊儿,摆着干果和一些日用杂货。走进店去,里面放着几件简单的家具,这里显然是主人的客厅。厅房的西边一个隔间,则是主人的卧房。主人名叫赵元义,今年76岁,和善而健谈,他住在西街的这院房子已有近70年了。现在,老人一个人住在老宅里,平日里在房前摆小摊,自称是“挣点零碎钱”。在他的指引下,我们来到门面楼后面的小院里,院子西边是一间厢房,比起前面的门房,厢房显得有些黯然失色,泥坯墙没有包砖,屋瓦和木料也很“凑合”。厢房东边连着一个走廊,穿过走廊便是后院。赵元义说,以前这院子里还有房,但由于年代久了,住着危险,便拆掉了。
' z5 V/ [: T- [+ e) X& c, j5 {+ T 赵元义家后院的院墙上,如今还能找到一些老式的青砖、屋脊、砖雕,老屋被拆掉后,赵家便用这些材料垒院墙、围厕所。赵元义指着东边墙头的一块黑色的团花砖雕屋脊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几个日本专家来我这房子考察,说想要对这里进行修缮,他们当时就说我这屋脊上的雕花特别好看。”$ b3 V/ U% k- N. C! c9 p
老人还记得,在他很小的时候,大概是70年前,他的父亲赵敏杰从西安北院门的高家人手里买下了这处院子。“我那时很小,印象不深。后来陆续听老一辈们讲了一些有关高家这处老房子的事。”赵元义坐在厅房里的方桌旁,一边回忆一边说,“房子是什么时候建的已经说不清了。过去,秦渡镇商号很多,高家大概也是在这里经营着生意,同时,这里也是高家到四川、成都去的中转站、驿站。解放前,高家人将这里租给了当地人,从那时起,这儿便成了秦渡镇一处规模不小的黄酒坊,临街的楼房是供客人品酒、喝酒的酒店,后面的院房便用来酿酒。”当年的这家酒坊,规模似乎还真不小,记者之后在赵家隔壁的西街10号采访时,家中的老人则说,解放前,西街10号和8号,在解放前是同一家黄酒铺子。而如今,这座曾经盛极一时的黄酒坊的商号是什么,则无从知晓了。
0 C* F+ M4 f4 r S0 ]; H+ I 在黄酒坊之后接手高家房子的便是赵元义的父亲赵敏杰。只不过,赵敏杰并没有租赁这里,而是直接从高家人手中买了下来。赵敏杰一家本是河南人,逃难来到秦渡镇,在此做着土布生意,“当时一家人住在这里,而商铺则在南街”。赵元义说,他没有继承父亲的布匹生意,而是以务农、做小生意为生。从赵敏杰到赵元义的孙子辈,这处老宅已经住过赵家四代人了,而如今,赵元义老人的儿孙全在城里工作,老宅则显得有些空荡。
. D& |' h! j/ @& G$ ^7 a; U. P 古镇民居保护
! J2 f4 T2 O M" K0 [, I3 p( S 如何突破瓶颈?
' H/ |# l* J# C- b$ l+ h2 [ 告别了赵家老宅,记者一行来到了秦渡古镇的中心――西街、南街、北街交会的丁字路口。陈军民主任告诉记者,如今古镇北街的两旁已经没有老式建筑了,果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北街两边簇新的砖混楼向远处延伸开去,心中不免有些失望。而北街的对面,古镇的南街却一派古朴的样子,整条街道的两边几乎全是老房子。& {# V3 I$ |# N( J
在南街,我们遇到了一位当地向导,祖祖辈辈都住在秦渡镇的蒲建国先生,他身着唐装、脚踏黑布鞋,对古镇的掌故颇为熟悉。他说,在他小时候,大概四五十年前,秦渡镇内一派古色古香:西、北、南三条大街两旁的商铺个顶个地气派,三条大街尽头的三座城门楼高大雄伟,古镇周围的一圈城墙也基本完整,“秦渡镇传统民居的消失,大概是从20年前开始的,”蒲建国感慨道,“那时候改革开放也有十来年了,镇里的人陆陆续续富了起来,镇里的老房子便接二连三地被改建成了新式楼房。现在,还能看到的这些老建筑,要么是主人去了外地无人居住,要么是主人无力重建而保留下来的。总体来讲,古镇的传统民居是越来越少了。”/ R- E/ |& ~' \. `/ i6 w
我们踏着街面上的土路,眼球被街边一家家各具特色的小店所吸引,凉皮店、面馆、玻璃店、杂货店、肉铺……这些店铺全都开在朴拙的老民居里,给人一种错觉,仿佛一瞬间回到了几十年前。沿着南街一路走去,发现街边的许多老房自现在已经无人居住,墙面、木柱歪斜,显得有些寥落,然而这些并不能掩饰那些雕花门楼前曾经商来客往的繁华。 D5 h6 a7 w- I* b' n
走着走着,记者一行来到一家凉皮店前,面阔三间的二层店面楼房吸引了我们,屋檐下的双层飞椽、龙头斗拱、木雕门额格外漂亮,店家则对老屋的情况不甚了解:“父辈在旧社会从别家手里买下来的。”而华丽的门房后面,主人生活居住的院落却并不出彩,和西街8号的赵家一样,门房后的左手边一间厢房,厢房旁一条通道通往后院。, g7 o p, v* v* B- ^+ b3 p
秦渡镇的民居,和我们以前接触过的老房子有很大不同。一般的传统民居,都是门房朴素,大门也很小,精华全留在了院子里面,外人无法看到。而秦渡镇老街上的民居,则都是前面的门房修建得气派高大,而门房后面的厢房、正房则不免简单、朴素,这是为什么呢?原秦渡镇文化站站长王景民先生对此作了详细解释:秦渡镇自古就是关中到巴蜀古道上的一座商贸重镇。虽然秦渡镇正式被称为“镇”是在金代,但它作为沣河的一处重要渡口,很早就是连接关中南北的要道,所以,秦渡镇作为集市、商品集散地的历史要早于金代。到了明、清、民国时代,秦渡镇的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地处大后方的秦渡镇商贸活动得以超常规地发展,山西、河南等地的商人云集于此,秦渡镇的商业一派繁荣。而秦渡镇内主要的三条大街:西街、北街、南街上则开满了鳞次栉比的店铺,商号云集。“商铺的门面就是招牌。为了吸引顾客,炫耀商号的实力,各家商铺都极尽所能地把门面修得高大、气派,而门面后面的居住区,则往往比较朴素,实用功能较强。”王景民如是说。8 O& O: M, L4 G: c9 O, l$ n5 c
从南街一路走来,所有的传统民居店面都如王景民所说,前面的门楼高大气派,后面的居住区则很朴素,它们见证了秦渡古镇曾经的繁华,如今却显得有些寂寥,面对着这些祖先留下来的遗产,户县文物管理处的陈军民主任却充满了忧虑:“这么好的一座古镇,这么多的老房子,现在因为没有‘名头’而得不到保护。如果当地居民要对自己的房子进行翻修改建,我们则一点办法都没有。”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理事贺福怀先生则认为,保护古镇内现存民居的最好办法,是将秦渡古镇申报为“历史文化名镇”,他呼吁说:“去年,省政府关于抓紧申报省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文件已发,如果秦渡古镇能够获得批准,那么镇子里现存的众多传统民居,便能够很好地保存下来了。”3 ]5 |2 D2 @( F5 U1 ]9 \, 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