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都以面食为主,特别是陕西人,大老碗、biangbiang面、裤带面、油泼辣子和大蒜,再加上吃的时候的呼噜呼噜声音,那个风生水起、酣畅淋漓呀,让老陕在吃面过程中无比的享受。 近日,有网友在华商论坛上发帖《要怀着敬畏的心态吃面》,里面提到一些外地人来陕西旅游,回去后就把陕西人的吃相当成笑话来讲,说是吃面条时的吃相太粗鲁,引起了很多陕西网友的讨论和反驳。 成天吃面,没必要太隆重 一陕西的网友就说了,陕西人天天吃面,要是弄的那么隆重,还要怀着敬畏的心态吃面,那不把老陕给憋死。吃面就是吃面,怎么舒服怎么吃,吃面要是不呼噜呼噜,就跟吃面没有油泼辣子一样,不香! 网友千手佛讲了几个陕西朋友去国外考察,半个月后才回国,他去深圳接机,朋友还没到就打电话让务必安排大家吃陕西面条,他好不容易找了家西安人开的餐馆,要了地道的扯面。朋友到了连行李都来不及放,就迫不及待去吃,落座后,几个人齐喊:“啥菜也不要,直接上面!”扯面一上桌,就听一片的呼噜呼噜声,没有人言语,没有人斜视。吃完后,朋友们心满意足,感叹还是陕西面条好吃。他说,要是心怀着敬畏吃面,他这几个朋友还不得给憋出内伤啊,哪里受的了! 外国人吃面条很讲究 7集纪录片《面条之路》讲到在日本早年间,面条是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美食,而且日本的出家人只有在重要的节日或者奖励修行有功的时候才能吃面条,所以显得特别的隆重,做法上非常讲究。日本人一般在饭桌上不允许太大声咀嚼,但是到吃面条的时候却允许发出吸吮的声响,可以拌嘴。 同样,很有名的意大利面,风靡全球。网友“苍凉”说:“现在国外流行‘面吧’,就是将面条做成快餐向食客供应,非常的受欢迎!很多外国人用筷子跟用刀叉一样,技术非常娴熟,看来中国的面食离风靡全球不远了,特别是陕西面食,到时候肯定火了!” 以上报道来自三秦都市报 网友讲述吃面的故事 继网友千手佛讲了吃面的故事之后,网友“sxzhang”也贡献了两个吃面的故事。 第一个:“sxzhang早年有次去厦门公干,每日海鲜不少,就是觉得不过瘾,后来向主办方提出,能不能给上碗面条,主办方与酒店沟通后,当日晚饭酒店便用大铝盆盛上面条,众人上前一看便傻了眼,原来的面条竟然是将方便面中的面饼用开水煮开而已。别管它什么面条了,能解馋即可。谁知问题又来了,酒店提供的盛面条的碗居然是南方人吃米饭的小碗,一碗面条也就是一筷子而已,连续吃了7、8碗之后不好意思再去盛了,可是肚子还没有饱……” 第二个:“又有次sxzhang去南宁出差,在回西安的火车上,经过从郴州以后,每当停车,一对陕西的中年夫妇便下车去站台上寻找面食(包括大饼),一直未能如愿。下午3、4点到三门峡站,站台上有个卖食品的小姑娘还剩有已经卖了一天的几张黑乎乎的大饼,那对夫妻全买下来,女的还给男的说,这几个饼我全包了。更有一个小伙说,从现在开始进入吃面倒计时,再过几个小时就能吃到正宗的面条了。” 网友“芝水原”很奇怪陕西人为什么不爱在外地开面馆,在外地是真想吃,他好不容易在东莞找了一家陕西面馆,一问是河南人开的,但是他星期天不加班时赶很远的路去吃。 网友“王一清”回答“芝水原”:在卖肉夹馍的也是河南人多,关中沃野千里,老陕衣食无愁,所以轻易是不愿去外地打工的。在南方等地,面条吃得不多,除了有特色的外。因为水土不同,南方种出来的小麦和关中的完全不同,所以其面基本是不筋道,粘口,软烂。南方人也觉得难吃吃得少,有的还以为老陕就吃这样的面呢。到了关中才能体会到真正秦川的面粉,筋道,滑溜。 日本人爱吃拉面。如果与同事、好友相约说,今晚去吃拉面吧。通常,在说话之后、吃面以前的这段时间,对方会一直保持激动和期待的心情。仿佛不是去吃一碗拉面,而是去参加一场势均力敌的球赛。  冷面是韩国人非常喜爱的食物之一,主要有荞麦面做的平壤冷面和用土豆淀粉做的咸兴冷面,食用方法上分为加汤食用的“水冷面”和用辣椒酱做调料的“拌冷面”两种。面上通常要放肉、蔬菜、煮鸡蛋等,口感十分筋道光滑。 意大利面,又称之为意粉,是西餐品种中最接近中国人饮食习惯,最容易被接受的。关于意大利面条的起源,有说是源自古罗马,也有的说是由马可·波罗从中国经由西西里岛传至整个欧洲的讲法。 作为意大利面的法定原料,杜兰小麦是最硬质的小麦品种,具有高密度、高蛋白质、高筋度等特点,其制成的意大利面通体呈黄色,耐煮、口感好。意大利面的形状也各不不同,除了普通的直身粉外还有螺丝型的、弯管型的、蝴蝶型的、贝壳型的林林总总数百种。
4 L3 K: B" y- |7 X3 c; f* U 岐山臊子面来头极大,据说是西周时期的王家祭祀食品,充分说明了陕西面食悠久而光荣的传统。岐山臊子面面条用上好面粉擀制,擀得极薄,如纸一样,几乎透亮。然后用大铡刀切,高明的师傅铡刀切得飞快,但面条切出来一律整整齐齐,宽不过韭菜叶。面煮好之后,再浇上臊子。臊子尤其讲究。 臊子肉是把上好的肉用醋慢火炖出来的,入口酸香,肥肉丁入口就酸酸香香的化在舌尖上了,瘦肉丁还能嚼两下,也被炖得很烂。臊子里还有鸡蛋摊成薄饼切成的旗花小丁、土豆切成的菱形小块,再加上黑的木耳、黄的黄花菜、红的胡萝卜、绿的菠菜,五色齐全,五味俱全。 杨凌蘸水面 杨凌蘸水面讲究个一青二白,青则可以是菠菜、苜蓿、豌豆苗等等,总之是要有那水草一般招摇的青绿于水,面是拉出来的,宽3至5厘米,长1.5至3米,厚2至3毫米,白白的盘绕于青绿之中。四个人进面馆,要了三斤面,若干炒菜,一瓶伊力老窖,先喝了酒,吃尽菜,面就上来了。陕人点菜请客,多为凉菜,少不得凤翔腊驴肉,武功普集烧鸡,西乡牛肉干,老童家腊牛肉,三原白封肉,宝鸡葵花鸡等,可以不上一个热菜,亦吃得很冬的冬天鼻子冒汗。于是,热面条浩浩荡荡上来了,之所以使用浩荡二字,实因面条是盛在小脸盆里端上来的,在陕西这里当然就叫面盆,是装面的面盆而非洗面的面盆,在赣南则真的是叫的面盆,洗脸就叫洗面呢。 面条端上来,热气腾腾,菜青面白,又波清雾白,各人面前就上了一只大碗,碗中就有汤,西红柿、蛋花、姜、蒜、红辣椒、口蘑、玉兰片、海参、干贝等,微酸、略辣,就从大面盆里夹出宽厚且长的面条,泡在汤中,然后夹着面条一口一口地咬吃。面是强筋面,咬在口里,滑润,富弹性,是有张力的一种,像咬着三秦大地的月光。吃若干口面,就得吃一口面汤里青菜,这样就又清爽上阵了。 biang(音)biang(音)面 摔出来的面——“biangbiang面”(纯属生造出的字)每家卖biangbiang面的面馆门头,都有一个偌大的牌匾,上书一个斗大的字,笔画多达五十几画。关于这个字,有个传说,在唐时,有一位秀才,来到长安赶考,饥肠辘辘之际,路过一家面馆,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踱了进去,只见里面白案上摆满了长条状面快,大师傅提过一块,扯住两头,在案板上甩成裤带般宽厚,扔进锅里,煮了几滚,捞进垫有青菜豆芽的大海碗,洒点干面辣椒、蒜末等,再浇上热油,只见兹拉一声,店里香气一片。端上来,秀才风卷残云喋得一干二净,满头大汗。吃饱喝足,秀才问道,这面何名?老板答道:biangbiang面。秀才从未听过,又问:咋写?这家面店是远近闻名的老字号,其做的面全凭揉的功夫,至于写法,店主从未想过,更何况字典里也没有。秀才读破五车书,寻思一阵,在桌上写到:“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二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中间夹个言篓篓,你也长、我也长,里面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子游咸阳。”硬是生造了一个字,写尽了关中的山川地理,这便是“biang“字的写法。陕西有句俗谚“打出的媳妇,揉出的面”,意即刚过门的媳妇必须隔三岔五地打骂,才驯服听话。 biangbiang面必须不惜气力地反复揉压,才筋道滑溜。前一句当然已过时,后一句如今依然管用。彪彪面的光滑度、柔韧度和耐嚼度,全是靠揉出来的。揉好的面,用杠子反复叠压成铜钱薄厚,再切成寸宽的长条,抻起一条面,双臂舞动,在案上用力甩击,发出一连串“彪彪”的响音。大约最初的“彪彪面”正是由此而得名。煮过几滚的面捞起,盛入的粗瓷大碗里,或油泼,或拌上腊汁肉,或蒜蘸,都是秦人喜食的美食。 户县摆汤面 摆汤面乃户县传统名吃,获中华名小吃誉称,与一般面吃法不同,一碗上好的臊子汤,汤中配有黄花、木耳、油豆腐丁、西红柿、蒜苗、韭菜、葱花、肉丁(用酱油、醋、盐、大料、葱姜、肥瘦肉盘好的臊子肉)。摆汤面有点像过桥米线。最重要的就是那碗老汤,越是陈年的越好,黑黑的酱油色,上面漂满切碎的韭菜叶。吃时,夹一小箸面条,放入汤里摆一摆,然后再吃,故名“摆汤面”。 蒜蘸面 一小碗干辣椒面、切好的蒜瓣、浇上煮沸的油,吱拉一声,金黄色的油层慢慢盖住辣椒面,碗边浮起油沫,然后加些陈醋和少许盐,宽大的面条捞出来倒进一个大碗里,放入青菜即成一碗蘸着蒜汤,酸辣鲜香的蒜蘸面。 华县洋芋面,是源自于华县的一种民间面食。 荞面 陕西名小吃之一,已有600年的历史。尤以陕北、韩城、西安校场门白荞面最为有名。制作时选用新鲜荞麦现做,一般凉食,亦可加羊肉臊子热吃。特点是清香利口、条红筋韧。 关中凉面 多味调和,清爽利口,面条有筋力,为夏季佳品。 蓝田饹面是一道用料考究、独具特色,已有千年历史的风味面食。初以荞麦面为面料,配以熟羊肉、葱花及茴香、八角、辣椒、花椒、胡椒等熬制的羊肉汤,吃起来香而不腻,味道鲜美。 油泼面 手工擀制的又粗又宽的面条,在开水中煮熟,先配上葱花、肉丝、花椒粉、盐等配料,再撒上一层厚厚的辣椒面,滚沸的油锅里舀出几乎一勺花生油,猛地浇泼在辣椒面及面条上。面条经油泼烫,表皮焦黄,食时焦辣香脆柔韧兼而有之。
8 w' D. X1 f) y$ I; _+ H6 Q5 g: C$ T2 G9 A/ X
户县软面在西安很火! 8 [$ k3 [( p8 Z. I5 ^
9 A5 A) O, M% O7 P$ J)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