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开国,号为“大宋”,国土仅北辽一半不到,算不得完整的中华继承。太宗赵光义想试试辽国兵锋,夺回后晋割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公元979年发动进攻。辽景宗急令反击。结果高梁河一战,宋军溃败,死者无数,赵皇帝脚部受伤,乘驴车逃回。 公元986年,宋军再次出阵,其中有两位严重戏说化的杰出将领,一是潘美,二是杨继业。在辽军追击下,潘无力兑现接应承诺,导致杨兵败被俘最后殉国。之后汉文化主流艺术,将潘美说成白鼻子奸臣,而杨老令公则是忠勇帅才。并且不断演化,造出一连串的杨家将及杨门女将。 1004年,萧太后与新皇帝辽圣宗御驾亲征北宋。在战与逃两选,宋真宗也御驾亲征。而且宋军守城,还用超级强弩,射杀了辽军第一名将萧达令。之后宋辽签订著名的“澶渊之盟”,宋帝称兄,辽帝称弟。宋帝称萧太后为“婶”。划定边界,互市边贸,宋每年向辽输银二十万两,绸子十万匹。两国对天盟誓,永结和好。 此城下之盟对宋有些不公,但和约达成,告诸上天,应由法律及老天共同约束。之后,宋辽百年和平,免动刀枪,辽国文明急剧汉化,宋朝经济急剧壮大。有经济学家统计,当时北宋的GDP,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从1004年起之后一百十九年,宋辽两国基本相安无事,这同样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大约1110年起,辽国治下的金人发动起义,势同烈火,辽国岌岌可危。这时有一位爱国者或是爱国贼的汉人马植,向宋朝大太监童贯献计,应借辽国内乱,越辽东半岛,走海路直接与东北的金人联系,共同破辽。之后收回燕云十六州。这个公然叛盟的战略举措,得到宋徽宗认可。宋军攻辽前,辽使奉上降表,全国愿为臣属,甘作宋朝藩屏,哭求看在一百一十九年和平份上,请礼仪之邦不要落井下石。当然,宋朝皇帝拒绝。辽使当庭哭骂:“辽宋两国,和好百年,盟约誓书,字字俱在。尔能欺国,不能欺天!”哭罢回辽复命,整军迎敌,区区万人,居然将二十万宋军一鼓而灭。两线作战的金人,看到煌煌大宋如此战斗力,灭辽之后顿起贪婪之心。不过碍于盟约,还不便立即下手。 哪知宋徽宗忽然念起正在逃亡的辽皇帝可怜,居然发出请归宋朝的诏书。结果被金国查实。这下找到借口,金国“义正辞严”宣布宋朝招降纳叛,是严重的背盟,由此大举伐宋。等开封城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俘,与数千文武百官、皇亲贵戚男男女,押赴北地。死的死卖的卖,连皇太后皇后也当了金国的“慰安妇”,还“从良”再嫁,宋国的屈辱空前绝后。岳飞《满江红》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时为1127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3 z1 S9 j( x3 `/ s' H+ B
3 C& w& p; U8 A9 n% |北宋之后是南宋,宋高宗赵构,杀了绝意抗金的岳飞,断了北上抗金的念想,其害怕父兄回国夺权是假,担心打不过金国才是真。反正愿意称臣伏小偏安一隅。其后金国出过暴君,也出过“小尧舜”金世宗,宋金以淮河为界,小有摩擦,但和平算是维持了。 历史未过百年,草原上突起“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父子狂飙无敌,金国危在旦夕。1233年左右,蒙古与宋朝联系,签订军事同盟,宋向蒙提供物资军援,共击金国。胜后宋可收回淮河以南若干被金国占领的土地,宋蒙仍以淮河为界。 待金国灭亡。南宋举国狂欢,庆祝蒙军替宋抱了靖康之耻的血海深仇,还争着羞辱被俘的金国副宰相汉人张天纲,问:“你有何脸面到此?”,哪知张从容回答:“敝国之亡,比贵国两位先帝如何?”毕竟金国末代皇帝完颜守绪抗击到最后,自缢身死。同样是最后的守城大将完颜承麟,巷战殉国。比起北宋皇族哭哭啼啼当俘虏,壮烈多了。此时公元1234年,非常便于记忆。 照理蒙古新邻,也是对天盟誓过的,应该安份几年。哪知南宋一帮爱国君臣,看着草原民族似乎对南方没兴趣,居然再度叛盟,主动过淮河北击蒙古兵,意在收复黄河故地。结果丧师十万,“夺回”的故土再行失去。好在蒙军团全力西征,对南下真没兴趣。 过了二十余年,1259年,忽必烈要追究南宋的背盟责任来了。南宋学了前朝,再向蒙古称臣,划长江为界,每年纳银二十万纳绢二十万。谁知新盟墨迹未干,得知蒙古内部抢夺王位,忽必烈匆匆北返,宰相贾似道谋划宋军截杀蒙古殿后的散兵游勇,冒称为大捷。名家还创作巨著《福华篇》,歌颂皇上与宰相的英明伟大。 再过十余年。忽必烈坐正了皇位,稳定了北方,正式南望了。举兵前,还派出使者究问历史问题,并提出边界细节,这时的忽必烈,未必有灭宋之心。哪知贾似道竟对使者之事欺上瞒下,更有血性猛烈的爱国贼,路上击杀使团。这一下,忽必烈不用借口,兵锋立下至1276年,谢太后上表投降,南宋灭亡。最后的抵抗在广东崖山,大军覆灭,流血飘橹,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留下一点忠勇之气。南宋北宋,总计存国三百二十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 O J, e ]& q2 Y' H7 d# B% [: t1 r; q. z* i+ ?* ~( H
宋朝经济强盛海运发达,是公认的士大夫黄金时代,文治极盛,宋儒理学迈向“倡明”。却为何两度亡国?史学界一般说“文强武弱”是根本,挡不住侵略者屠刀,基本不问再三叛盟自取祸亡的宋朝,为何在外交上没有任何“仁、义、礼、智、信”的儒家风范,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对辽金乘火打劫,对蒙古不自量力,横挑强邻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一遇邻国祸乱动荡,坚决不吸取历史教训,坚决不顾家国存亡的百年大计,力量不够装龟孙,感觉大利就翻脸。从这点看,儒家演变成儒教,表面高唱道德,骨子里有另一种背叛、阴毒、虚伪与残忍!而且定期发作,代代不绝。儒家“文明”的先天失范与基因恶化,在这个朝代特别明显。然而面对宋朝这一部大史,后代历史学家的大部分,比胡编乱造杨老令公、杨家将、杨门女将的说唱艺人还不如。除了简单归因什么财政虚弱、吏治混乱,最搞笑的居然还有“怯懦畏战”,所以说这帮专家学者爱国贼,最能干的就是自闭耳目搪塞后人。 我用两着宋诗作为对照,请诸君细读。一首是最著名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T0 ?+ O, J! }" h) Y
+ m* |+ I& X& V3 q5 V: v) i7 n/ B0 c9 p
文天祥文状元,打仗外行,被俘后三年不屈殉国。但他的忠心在于忠君,爱的是赵姓之国,似乎他还未必反对亲戚后辈出任元官。“留取丹心照汗青”,才是他赴死的根本目的。相比之下,另一位元朝大将军张弘范,汉族血统,父子两代身任高级将领。他在提兵攻宋的征途上,也留下一首七绝: 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 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8 ~( `: t% V$ L( h
( p( }7 _6 Y( R1 c0 u+ [ j0 Y不必再作诛心之论或一片烂骂,仅以诗论诗,张作为征服者,血统为汉人,更作为一个人,对民族战争的本质与灾难,作了悲凉的归结与反省。文要的是青史留名,张叹的是血泪百姓。两者境界不同的。可惜今天的爱国者,说到文天祥个个拜服。那首七律,学生必读。后者的诗或许还能留存,真正的悲叹之情,少人理解了。 我再提醒一句,今天某些高喊“远交近攻”与“收复北土”的“爱国知识分子”,与宋朝的徽宗、钦宗、高宗、理宗、度宗及满朝文武的“爱国者”相比,又有何反省,又有何区别,更有何进步?! 2013年12月3日 杨丹程
2 j+ b' c- x' b u9 L/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