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信息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森林防火
查看: 3008|回复: 0

(户县文史钩沉) 倘佯郿坞岭

[复制链接]

245

主题

126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801

靓妹or帅哥灌水天才幽默大师新人进步奖论坛元老小有名气知名人士 著名写手职业作家知名作家论坛精英著名精英论坛长老一代水王发帖明星爱心大使论坛名人灌水天王

发表于 2014-6-28 21: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靳应禄 于 2014-6-28 21:24 编辑 * g/ w; }! U) P4 @

- ?& L! @( g; l' n1 {, c* w( b+ C; O. \. o7 _
(户县文史钩沉)                            倘佯郿坞岭
                                                                                                                                    文/靳应禄
            史载,横亘在古长安以西,经户县、周至县至眉县长二百余里的郿坞岭筑于汉,是当时权倾天下的太师董卓为防刺客而在封地郿县与京城长安之间修筑的一条宽约里许的驰道。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巨变,郿坞岭已几近消失。本文所谈是指郿坞岭在户县大王镇境内长约五公里的这一段遗迹。
           郿坞岭是通称,当地人的称谓是坡:大的方位叫坡上、坡下,具体方位叫XX村坡。笔者家居郿坞岭北,初中在郿坞岭南侧真花硙的户县三中就读,来回皆爬的是兆伦村坡;读高中在位于县城的一中,则爬的是王守村坡,可以说对郿坞岭不算陌生。儿时对郿坞岭最深的印象是有许多个瓮型砖瓦窑(亦叫罐罐窑)——这儿的土烧出的砖瓦,质量绝对是第一流的。上世纪70年代西安整修城墙其所以指定要大王的砖,是因为从城墙旧砖上发现有大王、王守等字样。
      
        一、运漆河的传说
       笔者户县大王人氏,生于斯,长于斯,是听着郿坞岭和运漆河的故事长大的。公元1957年秋,一场洪水不期而至,伴随而来的是运漆河的故事:终南山盛产大漆,传唐尉迟敬德用船运漆欲漆长安城墙,一老叟求敬德给自己的拐杖涂漆,敬德慨允。不料只涂了半截,漆便用光,敬德大惊,知遭天遣,此念遂收。听老人讲这一次是运漆河涨水,还说是六十年一轮回。所谓的古运漆河道就在郿坞岭的脚下,爬上高高的郿坞岭自然就会相安无事。
      
       二、汉钟官城(兆伦)铸币遗址  
       钟官城铸币遗址位于郿坞岭的兆伦村,属汉皇家禁囿上林苑范围,故亦叫上林三官铸钱工场。                                       
       汉建立政权后,承袭秦制,迅速壮大了起来。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统治的需要,决定由中央统一铸币:“悉禁郡国毋铸钱”(见《史记•新证》 ),并对钱币的品种和质量进行改革和提高:“京师铸钟官赤侧,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侧不得行(见《史记•平准书》 )”。然而,历经沧桑,占地1300多亩、世界最大、最早的汉代国家铸币工场钟官城遗址究竟在何处?却一直是个谜。     
      国务院于2001625日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一个兆伦铸钱遗址——这便是2100多年前汉代由中央统一掌控铸币权后的钟官城铸币工场。可别小瞧这儿所铸的“钟官”币比罗马的“克拉”币要早1000多年呢!是又一个世界之最。" Y* y  j1 j! G/ T
      钟官城(兆伦)铸币遗址的发现颇具传奇色彩:1956年,选址在终南山下、由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之其中两项国营惠安化工厂和陕西省热电厂在基建中的配套工程从终南山峪口向北直至渭河长达几十公里的防洪沟(当地称新河)由兆伦村穿过,在(兆伦村这一段)挖河床时掘出了不少灰红颜色的砖头——实际上就是被史学家称作铸币史上有着重大技术进步的、极有研究价值的汉代铸币陶范由于不懂,民工们不但不知对其进行保护,相反,还嘟嘟囔囔,因为这些“宝贝”砖头毕竟给他们的施工增添了难度。当时,年仅15岁的兆伦村小孩毛明玉参加了修河,也照样懵里懵懂,稀里糊涂。
      1960年,已经在西安装甲兵学院服兵役并上学的毛明玉,有幸从学院图书馆的史书中浏览到介绍中国古钱币铸造并在汉代以陶范代替铜范的内容,酷爱古文的他,“心有灵犀一点通”,马上与几年前参加修河和打猪草时在河岸上见到的刻有古钱纹的红砖头联系了起来:“莫非自己的家乡就是沉睡了两千多年、有着深远意义的汉代钟官城铸钱遗址?”一种莫名的喜悦袭入他的心头,搅的他难得安宁。
( K2 ]0 H3 q1 r2 F2 ?, c      1964年,本可继续留队并有望调往北京、前途似锦的毛明玉却神差鬼使般复原了。三十多年后,当笔者不解地问毛明玉当年本可不复原却怎么又选择复原时,毛明玉神秘而又狡黠地笑着说“选择复原的因素很多,撂心不下钟官城也是其中之一。”  
      解甲归农后的毛明玉,由于没有经验,断断续续、零零碎碎积攒了一堆陶范碎块、麻钱儿和炉渣。一次,生产队平整土地,无意中刨出条石、刻有花纹的铺地方砖以及刻有篆体文字的瓦当等。毛明玉喜出望外——因为这些物件绝非普通建筑有资格享有的,于是,他认定这儿就是钟官城遗址。便招呼社员将现场掩盖好,遂携带出土之物,兴冲冲直奔县革委会。时值是非颠倒的“文革”时期,说实话,县革委会没有人懂、也没有人管、更没有人敢接收这些在当时被认为的“四旧”,“革命者”们躲尤恐不及,谁还敢沾边呢!      
     世界第八奇迹秦兵马俑的问世,无疑给毛明玉服了一副兴奋剂。既是村官又是兼职文管员的他,配合县文管部门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并对遗址进行普查,在遗址范围内,只要有文物出土,哪怕是寒风凛冽,更不论黑更半夜,总会有他的身影,他对钟官城铸钱遗址的钟情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二十多年来,他已给文管部门上交了出土文物300多件,其中有国家一、二、三极文物10件分别藏于国家、省、县文管部门,为保护、鉴定和遗址的申报、认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 ]% o2 D' h8 e" z1 r7 P    …………
    1994年,毛明玉将经过充分准备的资料和实物直接呈送到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省文物管理局就成立了兆伦铸钱遗址专家调查组,由研究员姜宝莲带队奔赴兆伦村进行了长达数月的首次踏勘——汉代由中央统一掌控铸币的钟官城遗址的勘测工作终算进入了程序。
      1996年,在户县文管所和大王镇政府的配合下,省文物管理局兆伦铸钱遗址专家调查组正式进驻兆伦村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写出了十几万字的调查报告,认定此处乃汉代钟官城铸钱遗址,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延续时间较长,在中国古代货币史的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其地望、出土之钱币、钱范和工具以及瓦当、地砖等建筑物料均与史书记载相吻合。
     长眠地下2100多年的汉上林钟官城铸币遗址即将揭去神秘的面纱。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之日,流着热泪的毛明玉高兴地蹦了起来——十几年的“申报”路,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7 `/ N; D8 j. N6 O
              
         三、习凿齿、释道安与凿齿村
* K* h$ s* q* R* z9 U+ ?4 R) ^
        与兆论村毗邻的习家坡即凿齿村——先叫习家坡,后叫凿齿村。这儿的坡,指的是郿坞岭南坡,习凿齿在这儿居住时叫习家坡,后村人为纪念习凿齿而改名为凿齿村。
       习凿齿与释道安是同时代的文化名人。习凿齿(317?~383,史学家,襄阳名士,著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逸人高士传》、《习凿齿集》等。释道安,杰出的佛教领袖。该二人的见面语“四海习凿齿”、“弥天释道安”被称为天下名对。1 ~. n2 n# f! O, A
       东晋时,前秦王苻坚攻占襄阳,礼拘了习凿齿和释道安。因习凿齿正患脚疾,行走不便。 苻坚戏曰:“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耳——释道安一人,习凿齿半人也。”。其实苻坚是很敬慕习凿齿与释道安的,只因这一句戏言,有伤习凿齿自尊,习凿齿便离开长安寓居于户县大王镇附近的郿坞岭南坡。被苻坚聘为国师的释道安便时常赶到郿坞岭与习凿齿会面,村人便在习凿齿居室左近建了个寺院即道安寺。习凿齿为什么偏偏选在郿坞岭居住?习是文化大家,是懂风水的,就不絮言了。释道安为什么频频造访习凿齿?其实也很简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
        与习凿齿、释道安两位文化名人结缘——凿齿村幸甚,郿坞岭幸甚。
      
         四、纪信与接城隍
        世人皆知“长安十三都”,却甚少有人问津这十三都之第一都在什么地方?  
        当然,也难怪世人寡闻,因为颇受世人尊崇的《辞海》就没有写清楚。这第一都就是丰京,周文王所建,址在户县的秦镇,故有先有周丰京,后有长安都之说。而《辞海》的注释是“沣河以西”,仅此而已,虽没错却太模糊。           
户县,南偕秦岭通宁陕,北临渭水望兴平,东连长安渡沣水,西衔周至白马河。山水辉映,气势磅礴;旱涝保收,美丽富饶;天府之国,民风淳扑。
; M+ q  T3 ~$ w* [# m/ q. {       文王姬昌何许人?其风雨多经,荣辱不惊;经纬在胸,君王风度;通晓阴阳,《易经》纵横。其认准了户县这块风水宝地,遂在此建丰京。户县物华天宝,文人、志士甚多,纪信便是其中之一。
       楚、汉荥阳之战中,纪信替刘邦死,被褒封为都城隍。其在户县北乡格外受推崇,除了仰其顶天立地的大义凛然气魄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因素,那就是乡党的缘故——传纪信是郿坞岭王守村纪家庄人氏。
户县北乡有游城隍,由定舟村、元村、龙台坊、宋村、康王村、富村、梧村、兆伦、凿齿村、王守村等十九个自然村轮流供奉,每个村供奉一年,次第接送。
       户县既是丰京所在地,又是十二朝古都的京畿,皇家文化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十分厚重——此话怎讲?书里、戏里常有对銮驾的描述与演绎,但銮驾究竟怎么个内容与阵势?却没有个版本。笔者以为,户县北乡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一年一度的接城隍可谓是昔时銮驾内容及仪式的传承。
      
        五、千年名刹胜光寺
       2005125日,一条“陕西户县胜光寺镇寺之宝千年墨玉观音像遭抢劫”的电讯新闻传遍全球——是日,笔者正在北京与一外商进行商务谈判,该外商指着报纸吃惊地问“你们户县的……”不禁唏嘘。当然,唏嘘之余,仍不忘竖大拇指。也的确是,這尊高约兩米、重达一吨、墨玉材質的觀音像,做工精細,造於佛教興盛的北魏時期,极具代表性,而且是罕見的站在蓮花座上的立佛,属国家一级文物,当是珍品中的精品。
      有“南草堂,北胜光”之谓的胜光寺始建于西周,原是武王之子成王的封地,叫成王村,成王继大统后避讳叫呈王村,后改叫什王村。黄龙宜帅曾在此修道,称黄龙道洞。
      公元386年,胜光禅师到此洞居住,筑殿堂,扩修寺院,又从西域迎奉墨玉弥陀佛像于寺内,寺院成为当时佛教圣地,墨玉佛为镇寺之宝。时达摩禅师云游到此,与胜光禅师谈经论道,传为千古佳话。后有唐代书圣吴道子手绘《地藏菩萨云游象》真迹金石刻碑画一帧于寺内(现存户县文物局)。
       胜光寺先盛于唐,后盛于明。斯时规模宏大,殿宇齐全;碑石林立,松柏参天;晨钟暮鼓,秩序井然;香烟缭绕,气象不凡;僧众云集,不乏大家;弘法论道,阔论高谈…… 唐贞观十二年,高丽国遗唐高僧慈藏和尚率一众弟子曾来胜光寺参佛取经;明弘治十一年,众居士捐资所铸重达数千斤的铁钟,至今完好保存。
      胜光寺是户县的文化遗产,是郿坞岭的骄傲。
       # g8 [0 F3 X! }4 b, H
      (作者系陕西省老法协法律工作者,兵器部西安惠安化工厂史志编辑,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户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员,香港中民影业文学顾问,被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聘为民俗文化研究员。)
   
7 h/ q  _6 E7 b+ E
, s4 Q7 b( }  h
' t5 J9 \9 ?* L2 A

6 L/ M2 o3 w2 \; d
/ F$ c8 ~3 Z1 [% T) 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