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信息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森林防火
查看: 6458|回复: 0

户县曾经的首富王家的租车不下套

[复制链接]

777

主题

115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445

优秀版主靓妹or帅哥灌水天才幽默大师新人进步奖论坛元老小有名气知名人士 著名写手职业作家知名作家论坛精英

发表于 2010-4-4 22: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刻门墩% c2 ~- [/ J) c  t' l
地址:户县西街火神庙巷23号% b0 I- @; Z- S$ e: c
建筑年代:清末
( v; B6 _5 r% J  O) n7 F8 b9 p1 f/ p, a" c+ r1 Z- i
关家势大人害怕,5 L1 f) k0 V$ n* T3 e
南家生意遍天下,/ K1 {* n/ d: C/ o  [( V& x
景家出入花花轿," K/ l8 ^" b' g7 L+ S' B- O5 f
王家的租车不下套。0 m1 n5 \* d) S0 @% {7 E- z

! N+ j1 f* i0 Y1 m3 B户县曾经流传过这样一首民谣,这民谣里面的王家,就是曾经的户县首富王文轩。我们下一站,便是王文轩故居。我看了一下手上的资料:王文轩故居,位于甘亭镇西街火神庙巷23号,坐东向西,东西长56.5米,南北宽22.6米,占地1276.9平方米。整个院落由南北两院四进四合院组成,一共有七间的跨度。: X* F& E" U9 f8 o. @: i

6 S2 h! F2 M$ R我们进入这座大宅院,是从南院的门进去的,小门楼开在前厅房与厅房南山墙之间,为一间砖木垂花门,小青瓦屋面,清水脊,正中安有一合两扇实木板门,门上有32个铁泡钉和一副铁门钹,门环。门楣之上有砖雕文字,已辨别不清,且不管它。
9 k2 L; I  ?9 B1 q: T( m+ d+ P1 Q; W5 l- u$ S/ }
进院子细看,南院比较完整,有个小门楼、前厅房、厅房、楼房。前厅房三间,硬山顶,小青瓦屋面,灰陶脊。厅房三间,硬山顶,青瓦屋面,灰色的屋脊,额枋刻有三层透雕吉祥花草图案。厦房一间,楼房三间,为露明式二层阁楼,硬山顶,小青瓦屋面,灰陶脊。明间二楼板壁可识,其余已非原貌。外面斜靠着一个笨重古老的木梯,显然是有些年代了。一个老太太说:“你知道不,前厅房就是以前王家的仆人住的,厅房是家里的客人住的,楼房是家里长辈住的,两边这厢房,是儿子孙子一代住的,后面还有楼房,就是没有出门的姑娘住的,你们到后面看去,后面还有后花园呢,园门都在。”我们跑去看,果然有个园门,却早已没有了“地主家的后花园”,代之的是一片荒废的空地。
/ s, U5 d9 T0 j, S# [& Y+ C* ^6 R! t% v/ p" ]7 ~* R" i* I/ ^4 ]4 p( e+ e
南北两院由三个圆拱门相通,可以来往。
8 V" \+ E! [2 O# N3 a- Q$ M
$ {# P. p$ a# L8 _; K- l: A' ?北院,东边是前厅房三间,硬山顶。接着往西走,是厅房三间,穿过一个狭小的过道,后面是楼房,为三间露明式砖木二层阁楼,阁楼保存得基本完好,中间一间开着两扇门,两边有两扇隔扇花窗,与二层板壁相接,上房尚存,但里面已经住的是租房的房客了,我们也不便打扰,即使进去看,屋里也早没了原先的家具摆设。北院与南院,中间有个雕花的园门相连接,在每一进屋子的中间,也有园门相连,现在我们看到的,已经是封住的残垣。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大院子,中间的过道很狭窄,每一进房子中间都有个非常小的院子,低于房子很多,中间有排水的渗井。或许是为了防止家人、仆人着急的时候也不能大步奔走,更没有宽敞的院子供他们鸡飞狗跳,随时都要保持大户人家的风度和家教。4 X& ]5 y% j3 N* T$ _
+ E6 i# N- P' ~' j
所有的房间,我们都没有进去看,因为我们知道,这里已经不再是户县首富王文轩的家,那么,所有的他那个时代的家的影子,也就只剩下房子没有逝去,像一个故事轮廓一样,供人们想象。5 N' G9 a+ `, ^+ g# o% v- Q/ O: b" B

2 `" m( x9 a; F9 h8 u7 K- J, f' e' H  s8 Q
王文轩故居旧事
+ V6 S5 W2 y: q* r- P7 j1 S: w讲述者 王建乐(王文轩孙)/ B8 e9 J" d# F0 A! n
家有家规 诚信仁义' K, }8 l5 O0 D: O1 S

$ p' M( v8 h% B  x% Y" F- h说起我家自己经营的永记,我就想起来那个山西“把式”,他是我太爷爷手里的“把式”。我印象中,他是个中等个,不太言语。永记是不是跟山西的永记有关系,现在已经都没办法考证了。我家的字号,分离了好多次,后来店铺做大了,聘他经营着我家的店铺,每年预算之后,分红方案,都会给我爷爷一个交代,我们店里有他的股份,按照他的收入占据多大的股份。他经营着“永记”店,做布匹买卖,一直经营到公私合营。原先的人,把店铺称作“高房点”,一般店铺,都是土坯的柜台,柜台高出外面很多,山西掌柜给我家安装了玻璃柜台,他做生意就很红火。后来这个掌柜的,还来过我家,1957年公私合营的时候,他来问过他的股份。山西人讲究仁义信誉,后来离开我家的时候,把账盘清,带了一把算盘一杆秤,给我爷磕了几个头,走了。他的名字我记不起来了。这个要问弋大呢。弋大是我家以前的管家,我叫他弋大。
% |. r3 |( a+ k5 v$ }6 {
) D) ?( ^$ C( G+ Q3 {' f& `我爷爷是个读书人,我印象中他性格温和。我家的兴盛和他有很大的关系,他读书回家后一直经商,而且善于经商。我爷爷有弟兄两个,太爷爷王定邦把家产分成了两份,二爷爷不善经营,后来把家产扑腾散尽。听说,他经常亏损了之后,我爷爷都想办法帮扶他,有一次,我爷爷扶持他,给他量了些米,让他去卖镜糕,结果还是赔了精光。$ l5 V2 X+ p3 F1 G8 `. u0 O" ]

6 E$ x' y+ l$ K0 e4 G听我父亲(王世铎)说,我爷爷曾和别人打赌,看见路上有人挑着一担柿子,有人就问,你敢不敢把他的柿子盘下来?我爷爷二话不说,盘下了柿子,不一会儿,就有人围了上来吃柿子,吃完数着地上的柿子蒂给钱,结果,真的赚了不少钱。我家里还开过当铺。现在我家里还放着当年当铺里的大木牌“当”字,很沉,估计是楠木的。+ l3 X$ U, j+ R( r; N  E, H, |0 y3 }
+ }, g8 ]2 x# k
听家里说,我爷爷那时候家规很严,这么大的家,只雇了两个女佣,我家的铺子,家里人是不能随便去的,更不能到店铺里面拿任何东西。我家主要是以收租子、经营土地为主。我曾经问过我爸,你整天买那么多土地干啥,不能吃不能喝,父亲说,这是爷爷立的规矩,土地是最让他安心的。那时候,我家收佃户的租子,设立了好几个收租点,都有管家每年雇人收租子,我家的人都没有到地里去过,甚至不知道家里究竟有多少地,家里有长工多少,马匹有多少,我都不知道。我只记得,每年管家都给长工发一双草鞋、蓑衣、雨帽。只听说,我家的马车排着队出去,风光得很,没有谁家的马比得上。
: O  ], A- c! A. w我爷爷很重视我父亲、伯父的教育,我伯父上过延安抗大,是个革命者,后来去复旦大学从事教育。我父亲读的是西安高中,父亲说,管家赶着轿车把他送到学校,放假再接回来,平时是不回家休息的。我父亲读书回来,开始接手家里的生意,大概一年多,就公私合营了。后来,我家的院子在1959年至1962年曾作为“地主庄园”博物馆对外开放。. j2 k' q# p; K

/ P* }3 d. N5 ^+ I: g这些都是我逮到的只言片语,其他的事,我都不知道了。
. U, L& w3 r0 E' c
9 a1 _) @3 q$ x& B2 Z3 O我的爷爷是地主 12院街房13顷地+ ]: b; _$ U- S$ E
. T# D1 f! C5 ^% M& O2 v4 X
我爷爷王文轩。以前读了很多书,他从西安读书回来,就开始经营家里的家业。你们看到的这房子,是我爷爷跟别人换了院子,重新盖的。' ]3 r6 s% x# A& q, [. p8 I- W

8 ?& ?% x, I% @% U4 `) ?/ n2 B我爷爷那会,家里养了很多匹马,你们看到的这一片房子,都是我家的房子,临街的这一溜,是我家原来的马坊、柴房。我家还养了一匹赤兔马,每年都要给马放一回血,防止马太肥了。我听老人说,我家的房子,规模不光是这些居住的房子,街口,我们家有12院街房,都是四合院,有水地和旱地13顷地。水地边上,有我们家自己的水磨,粮食打下来,就可以磨成面。旱地那块,有我们家的油坊。每年农耕的时候,我爷爷都是吩咐长工们先把他们家里的庄稼收完,才开始收我们家的庄稼。现在看来,这是我爷爷这个地主和别人不同的地方,他懂得用人和经营的策略。我们家的店铺,大部分都租出去了,有铁匠铺、杂货铺、药铺等等,只有一家永记是我们自己经营着的,在县城西沂顺永、沂顺德、永记三个老字号,就是我爷爷清末民初时开起来的。
' a0 Z  W5 C; I1 ^" C, e9 m+ a( h! `/ q. j
王九思的传奇故事 武状元一怒改家训
9 U5 R0 R) T/ `0 O1 h- J
( I. H$ x$ o) B我们家的祖上,追溯起来,应该和王九思是一脉。关于王九思,我所知道的,估计还没有大家多。王九思,明弘治九年(1496)考中进士。曾任吏部郎中等职。王九思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边贡、王廷相、徐贞卿齐名,称之为“弘治七子”。我所知道的,就是他跟涝河龙王相交往的一段传说。说王九思和龙王相互来往,有一天,王九思说,你我交往这么久,我都没见过你的真身,龙王让人拿来一个杯子,化身一条小龙在杯中水里,王九思不信,龙王回答,我的真身害怕吓到你,还是不见的好。王九思不依,于是两人约好某天在涝河的桥头见面,到了约定的那一天,龙王从桥的十个桥洞从北向南盘绕过去,河上雾很大,王九思不见龙王影子,只看见桥头一个硕大的龙头朝他喷着雾气,王九思当场吓死。后人在涝河桥上刻了条石龙,龙头向南,龙尾向北,分别伸出米余。
' Y% y. k/ X2 K* n. K# z% B0 t6 }

( a6 ~3 X, `3 q+ B你们看到的门上的匾额就是我太爷爷王定邦写的“勤耕苦读”四个字。我太爷爷王定邦,是清同治九年武状元,官至营千总。听家里的老人讲,我太爷爷一身好武艺,骑术非常好,每天早上去涝河边练功,我们家房子底下的石头,都是我太爷爷两个胳膊从涝河边夹回来的。听我家老人传讲,我太爷爷当年考武状元,考试的项目是骑马,每个参加考试的人都骑一匹快马,在赛场的中途横着拉一根铁丝,高度刚刚勒在马脖子的位置,飞马过去,要眼疾手快力气大,飞快地撑起铁丝,马和人都从铁丝下面穿过,第一个到达终点的,就是胜出者。这需要一定的技巧,如果稍有差池,会连人带马摔下来。他写这块额匾,据听说,是一些文人同僚笑话他没文化,他一怒之下,写了这四个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