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信息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森林防火
查看: 1781|回复: 0

回顾中国引进苏27历程:江泽民强调不能只买成品

[复制链接]

860

主题

1577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611

优秀版主靓妹or帅哥灌水天才幽默大师新人进步奖论坛元老小有名气知名人士 著名写手职业作家知名作家论坛精英著名精英论坛长老一代水王发帖明星爱心大使热心版主论坛名人灌水天王

发表于 2013-4-6 22: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新华社报道,2013年3月31日下午,一架空军战斗机在山东荣成海域坠毁,坠毁机型为苏-27,两位驾驶员壮烈牺牲。: I# @1 P( A, ^
( V2 j: s7 {" x) {
  苏-27坠机地点位于荣成市南部的长会口大桥(跨海大桥)附近的沙滩上。据目击者说,飞行员当时或因怕飞机撞上大桥及附近民居,暂未弹射。从坠机现场可以判断,地点已经靠近沿海沙滩,飞行员极有可能是有意将飞机开到沿海的人少地带才弹射。2 U/ T4 M7 W; f3 r; B
. G5 l# P" I1 X3 t2 n; b2 z
  苏-27是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全天候空中优势重型战斗机,中国空军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引进苏-27系列飞机。1991年底,首批12架苏-27(8架单座型的苏-27SK和4架双座型的苏-27UBK)飞抵中国。至今,苏-27和国产歼-11及改进型共约有近300架。其主要任务是国土防空、护航、海上巡逻等。
! y0 T( o' ^! d9 _" N6 H
( c3 {, n( x1 H8 W/ n- N4 D  近日,新上任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俄罗斯。
" J5 w% U7 K( R' G3 o% E4 ?; @$ I2 z7 K& _; A* H3 \; S
  媒体盛传在习近平访俄之前,中俄签署了两份重大军售框架协议:中俄将合作建造4艘先进潜艇,中国还将向俄采购24架苏-35战机。这是时隔近10年后,中国再次向俄罗斯采购重大军事技术装备。9 p( ]8 w+ h, l1 G) \# r

+ T3 e, U  g0 d: Y" D  近年来,中国航空母舰服役,两款隐形战机相继试飞,大型运输机运-20问世。中国航空业的成就,已引起世界瞩目。很多人不免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现在中国还要向俄罗斯购买军机?
' U3 S( Q0 Q+ b, g5 p% y
. `2 _1 z# S0 `" i0 ^( L  如果回顾一下20多年前中国引进苏-27战斗机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借鉴他国技术对发展本国科研的重要作用。
& i9 I7 C' V3 M5 a+ _' h3 f$ J1 L, b5 H
  中国战机曾落后美苏30年
, G9 ^: X( f& q3 U. O& d" K" k$ d8 y0 d$ z, M
  现代军事科技的变化,日益体现为“地面问题空中解决”。如今国防建设的头号重点,正是空-天力量。
8 \0 q1 ~$ R* p* }5 `& @, D2 {9 F' J, Z* h7 [
  笔者从小就对空军及其战机有一种天然感情。我生长在位于北京公主坟的空军司令部大院中,在孩提时便认识50年代中国的一些著名的空军英雄,并为他们借以创建辉煌战绩的空中坐骑——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米格战机而自豪。
2 `. e0 {. D6 U5 S- H; t$ q
1 c7 y' d" T# ^2 ~% c! f$ C* J  中国空军钟情于苏联飞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 z* H* a7 E8 A0 ]$ \( F' w4 b9 b6 q+ l
  旧中国没有航空工业,新中国成立时,解放军空军只有60余名东北老航校毕业的飞行员。在如此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空军和航空工业,只能靠当时的“老大哥”苏联援助。
5 T7 u0 ?  S. B$ G6 l/ Y8 n6 [- O5 @+ X( q0 r  D8 Y
  上世纪50年代,苏联按半价和成本价向中国出售了4000多架战斗机,提供了配套的航空工业设备,并派出专家协助建设,使中国能仿造出拥有先进技术的米格-17和米格-19。8 Q# A5 S! \/ E) m3 h( s5 r
9 b# R4 I5 \7 m+ C
  19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但赫鲁晓夫为了在战略上重新争取中国,于1961年又提供了米格-21战斗机样品和技术资料。
7 a9 @. X/ z5 J  r* |5 k0 K' q1 m% C6 X( [  w9 }. ~) `0 L: n
  1962年古巴发生导弹危机,赫鲁晓夫抱怨中国对其不表示支持,停止了对中国供应航空装备。
6 _, R6 x" ^) g+ u( t( D
2 a2 z$ a* d5 P+ i/ z  中国空军依靠苏援,战机性能曾一度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却存在着内在的脆弱性。苏联援华的底线是不涉及飞机设计领域,苏联一旦停止供应装备,中国航空工业科研基础薄弱的弱点便显现出来,国内作战飞机的发展进入了近20年的停滞期。
$ y2 H. _6 N! N0 v$ j) t9 _- C9 Q) k# [
  毛泽东晚年虽然提出要把尖端武器搞上去,却因极“左”的指导思想,无法提升航空业水平,60年代和70年代上马的十几种机型,都因技术不过关而下马。
) l- [9 f/ b3 b& ?% f. q. _8 ~- Z0 Q( W  `
  结果,中国空军战斗力水平逐步降到世界十强之外,战机性能甚至落后于周边的台湾地区和印度,保卫国家安全的战略威慑力量主要靠“两弹”(导弹、核弹)和庞大且装备落后的陆军。8 C; p3 `7 l! L' w$ k2 g$ C" H! H3 M" C
- ]* J% r# J* R/ Y
  但在边海防斗争中,这一威慑却无太大作用。如南海周边国家抢占南沙群岛时,中国因歼击机作战半径不够而鞭长莫及,除谴责外难以采取实际行动来制止。# ^- b9 N7 _- o% R, e, i
* T7 C6 Y1 z" ]' R; r
  直至80年代前期,中国空军的主力作战飞机一直还是仿50年代苏联米格-19而制成的歼-6,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拉大到将近30年。空战中主要靠技术取胜,落后一代的战机与强手交锋,会出现“找不到、打不着”的情形,甚至只能成为敌机的靶子。当时,笔者就常听一些飞行员感叹:“现在我们装备的飞机,给美、苏的三代机当靶机都不够格!”
( c  f% V! b+ n3 Z8 h; ]- @0 V; l
5 @* L3 V' V8 v& E- s3 F% I/ @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领导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差距。1979年1月18日,邓小平特别强调:“不管如何,今后作战,空军第一。陆军、海军、空军,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要取得制空权。否则,什么仗都打不下来。”在陆地游击战起家的众多中国领导人中,邓小平有这样的认识,可谓凤毛麟角。  h" K! }8 m2 B0 u. x0 x6 f

0 b# y/ c* ?! ]( i9 j# L9 Z9 \  当时,中苏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中国空军曾试图采购英国的“鹞式”和法国的“幻影-2000”战斗机,但因对方索价太高,加之北约的装备标准与中国的苏式标准不同,最终未能谈成。% z9 @: ^# z+ {9 S! x/ e
7 U) J, `! E9 o
  1986年,中国启动了自主研制歼-10的工程。
) \+ {0 y. W8 D' \% O2 C8 `* J" _+ t" `3 H. _
  同时,鉴于国内科技基础落后,中国又达成了同美国合作改造歼-8Ⅱ的“和平珍珠”计划。这一项目在美国启动后屡遭拖延,至1989年夏天又遭到单方面中止,中方已付出的3亿美元投入血本无归。
& y0 \- X+ F, C+ d, @: ^6 _8 f8 h4 D
  也就在1989年,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苏联军方主动提出,愿对华出售先进战机。这使中方再度把引进先进战机的希望,投向刚修好的昔日盟国。) n- f8 E1 h4 Z- O9 s7 m
. q( s+ h2 ^1 K& e
  借助苏-27中国战机“井喷”式发展
! O) X; Q+ o" B: W5 e5 h% ]7 ?1 B3 U: e3 y6 H, }1 T
  整个90年代,中国引进了数以百计的苏霍伊战机及其生产线(只有发动机俄方坚持由它出口),总花费差不多100亿美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金额最大的武器采购。有人计算,这甚至超过了解放后国家对航空工业的总投资。但如全面分析,这笔钱还是花得值得的。那时,国内航空科研部门和制造业大多还停留在30年前苏联援华时的水平,在得不到西方技术而自己研制又非短期能奏效时,只有引进俄方航空技术才是捷径。
! C  o& h- R. J5 S! i; h6 q+ v! c7 Z5 b( H8 f
  令俄方惊讶的是,中方引进战机后,不再像1950年代和1960年代那样只是照葫芦画瓢式仿制,而是消化其技术并在借鉴基础上创新。9 M! ?, P1 F" W6 o1 J1 I
: b  \" Y2 e  D- Q, b
  这个跨世纪的宏大项目,不但满足了中国空军升级战斗机的急迫需要,也为自行研制歼-10战斗机赢得了时间,同时为发展第四代战斗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e8 N, B& Z7 Z; _7 @
' V; a( T8 R% p; \1 Y
  苏-27、苏-30的引进,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空军的第一次现代化跃进后,空军历史上第二次现代化的重要起点。( a6 ^7 k) V; }/ M4 h3 }% U# ^

/ I1 @, f2 H/ ]5 C- r( J4 f  不出几年,沈飞从仿制苏-27开始,边组装、边改进,推出了新型号歼-11B。该机作为航程远、载弹量大的重型战斗机,与2004年开始服役的歼-10轻型战斗机一起,正好可以实现轻重搭配。美国参谋长联席会主席佩斯2007年春在鞍山机场参观歼-11B型机后评价,该机气动外形与苏-27相同,但内载电子设备和所用材料已大有过之。俄方试飞员飞过歼-11B后也感叹:“这完全是一种新的飞机。”
8 ^1 Q( H  Y; v5 R5 T6 t  Q; ^0 j3 d7 R/ V& `; b/ l
  为了弥补无法制造高性能发动机这一关键性缺陷,中国引进苏-27的同时,开始了国产发动机的研制。经10年努力,终于在2006年推出了“太行”发动机,从而有效地医治了中国战机的“心脏病”。
' v; N8 Q( v4 U0 T* q" Q) Z; X9 v6 E2 g
  近两年,中国航空装备出现了西方以“井喷”一词来形容的飞跃发展:第四代隐形战机相继试飞、歼-15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降成功、被称为“大运”的运-20也研制成功。国际航空界公认,中国自行研制的战斗机水准已仅次于美俄,而且预警机等技术已超过俄罗斯。
! _. E, l8 N* F4 A9 [9 [7 h( f) w
( `1 @$ A; J' x  x  当然,由于中国航空业起步晚,目前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中俄之间继续进行军贸仍有必要。不过,双方已经改变了当年单纯的买与卖的关系,变成合作研制,例如在重型直升机项目上便是如此。
2 W! O+ x9 y  o6 H2 q% X3 g& O1 O/ M# c: d4 N) E; b/ M$ v
  今天中国航空业的巨大成就证明,1990年代对苏-27的引进,堪称当代世界上非常成功的军售案例。打破封闭的观念,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这正是这一中国军购史上金额最大的项目的启示。(文/徐焰 作者为国防大学教授、少将)
* ^' A9 p( A- L* ~& O, A
5 n6 u) H$ o7 i9 }& k) {9 E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
8 s8 j5 n+ W" h5 O; l/ ]" V, c8 u* v9 P
  不要米格-29,要买最新的苏-27
; w. E  y6 [: `4 r, t
/ i% D/ E0 H) a* a  国际间的武器销售,从来带有浓厚的政治性。中苏关系正常化时,正逢苏联国内发生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但这场危机却成为了中方的机遇。) D+ D& z- i4 U% P: v, I5 ]: W" J
8 b( x/ e/ n, I5 L# W6 }: X' f
  1990年4月,中国总理李鹏访问苏联,双方签署了合作纪要,其中包括恢复军工合作。9月,中国军事代表团在相隔29年后,再次来到莫斯科城郊的库宾卡空军基地,参观米格-29的飞行表演。
( f* M4 M9 _/ U
  o* j4 E6 m6 {3 `$ _* x: \6 n  米格-29在80年代是苏军装备部队和出口的主要战机,是一种空重8吨、作战半径只有500公里的轻型战斗机。由于米格飞机是中国空军的老伙伴,苏联军方起初认为,中方会选择米格-29作为新一代主力战机。中国军队一些人也有这种想法。
5 h( j. B4 F' k/ B/ c+ c) j6 P& h2 o: p9 t
  不过这一情况报到中国国内,以江泽民为主席的中央军委却要求看一下苏方并未安排的苏-27重型战斗机。
4 [6 d/ j* I: T1 o
% k6 H9 W$ J$ o" F5 [  苏-27是苏霍伊设计局于1970年代后期设计的重型战斗机,1985年才装备苏军。苏-27战机1989年在巴黎航展上首次亮相,便以“普加乔夫眼镜蛇”等一系列高难度飞行动作轰动世界。该机空重达17吨,可载弹6吨,作战半径在1000公里以上。可以说,该机空战性能远超中国当时所有的歼击机,载弹量和作战半径也超过中国的轻型轰炸机。美国和西欧军界都承认,苏-27在1980年代末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 |5 D3 X( T7 z7 n
* G' E7 N  [2 m; ^, q
  此前,苏联从未向任何国家出口过这种飞机,中国军人也只是耳闻其名。中方提出参观要求之初,未获同意。
& i; p" |  J3 G( A0 o
9 {) R* m) _$ `6 R7 ?7 d2 z1 d, T" b  让中国军事代表团多少感到突然的是,双方经过座谈,并在宴会上共同怀念过去的战斗友谊,似乎都动了感情,苏方人员随即招待中国参观了苏-27战斗机,还爽快地同意出售。
8 ?/ H% ~/ g- W7 i$ y4 w! Y- C5 L" ]) b* C
  其实,这样重大的带有战略意义的举动绝不可能是感情用事。事后知道,此举是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力主,并得到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同意。
! d! z) ~- a$ G2 a; t. S6 f1 N5 E: [8 k" p) O5 q+ W6 ~
  亚佐夫当时是坚决反对“民主派”的代表人物,后来成为试图挽救苏联政权的“八一九事件”的发起人之一。此时苏联军界不仅希望通过对华军售获得收入,一些人还希望在维护苏联政权时得到中国支持(实际上此时中国已严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而戈尔巴乔夫此时也自感处境不妙,同样有在政治上向中国示好的需要。8 q, s+ N6 I: D/ {: w/ P

9 L" r7 u. ^8 ^  f  这同1957年赫鲁晓夫因苏共党内危机同意对华提供核弹、导弹技术援助的情形有些相似。由于有这种政治背景,才出现了中苏刚恢复军事关系,苏方就同意销售先进装备的情况。" y" q# f% F# Z+ I

9 \/ [+ G/ W& _: C0 @- d$ Q  1990年12月,中苏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军售合同。中国首批购买26架苏-27(其中2架为教练型),总价30亿元人民币。当时的中国还缺乏外汇,合同金额的大部分以“以货易货”的方式支付。
# j3 F) @5 O- G( @0 B/ S
, |9 N9 S- H  x0 V; g  1990年,中国军费开支不过290亿元,扣除维持生活的“人头费”和日常费用外,一年的武器采购经费不足100亿元。苏-27军购项目,是当时单项金额最大的一笔开支。
9 Y4 n4 b1 W8 d0 D
* ]( v# U9 \6 m2 s) n  事后证明,中国在经费困窘时仍不买相对便宜的米格-29,而采购较贵的苏-27,是有远见的选择。' u) q" C; }  V

/ U/ \" R! R+ a7 C# z2 |  中国选择苏-27作为新一代主力战机,是高起点的选择,为加速本国航空工业,寻求到了一条捷径。  f7 y( m) B) F: T$ G% E; D- i1 d
; T* L# |: D: i9 w! K" e3 ]4 U7 @
  首批苏-27进驻安徽后,苏-30呼之欲来6 R5 D, o( c& h& d' H
; ^( W; l& W  T/ K1 d
  1991年2月,苏联派出苏-27,来到北京南苑机场进行了精彩的飞行展示。与中国现役飞机相比,其一流外形设计及超机动性能,至少高出了一个时代。
8 x3 q8 b* s  k0 N0 `1 K7 f, v. w1 w6 o. R
  此次飞行表演,更使中方感到,采购的决定是正确的。, ~9 u$ r9 c- m" |2 Z/ Y3 u" n( g' F( c

3 d$ ?3 D+ r) p' V- S- T# N  但江泽民强调,要全面引进技术,不能只限于买成品。中国空军此前没有装备过世界上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也没有此种训练,便选拔飞行员到苏联培训。
: \$ T" ^$ Q( v3 d
1 }% O/ _" _- x( {$ [9 F: @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91年8月,苏联发生巨变,同年12月,苏联解体。引进苏-27的合同能否履行,一时成为疑问。
, K7 u  ?' P! n! v1 ~' X* P0 C: y* l. _' Z
  幸好,中国贯彻了邓小平提出的以国家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定亲疏的原则,没有介入苏联的内部争端,因此,叶利钦主政的俄罗斯联邦仍承认中苏武器销售合同有效。, O3 M# G5 [) @8 u) `

$ M! e  w# \0 Z+ G* y  俄罗斯经济危机,使得军方多年间几乎不订购新战机,苏霍伊公司面临被收购的危机。主要靠中国的订货,该公司才维持了生存,并有了研制新机的资金。据当年俄方报道描述,来自中国的新订单签下后,俄罗斯共青城(苏霍伊公司所在地)竟是全城彻夜欢呼庆祝。2 b% ?  d  h+ b: I. a3 |5 S, ^
$ n8 s3 E! n7 c* x7 V: M
  1992年6月27日,由俄罗斯共青城飞机生产联合体出产的首批苏-27战斗机飞抵中国安徽,装备了曾在朝鲜空战中有过光荣战绩的航空兵师。
, h' I7 k9 K/ ~: [  E
/ h) ]/ O/ t0 x( q0 A  苏-27的机载设备在出口时虽有些“缩水”,(苏联出口武器的惯例),但比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却差不多先进了20年。( ]  i: l% N3 u, f5 T
+ S# X* V7 o8 h9 \5 m' K. ]& a
  1992年12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首次访华。苏联瓦解后,俄罗斯融入西方的想法并未实现,还遭受北约进一步打压,因此,俄罗斯国家战略利益的需要使他在这次访华后宣布,俄中两国是友好国家。4年后,双方进一步发展为“战略合作伙伴”。
" `( Q/ y) b0 O% }4 \. o* b1 v' T# I6 Y" Z& I
  中国空军通过使用苏-27的实践,深感其性能优异,认为在国产歼-10未定型前,可作为“拳头”武器装备军队。1995年,中国同俄方谈判商定,在沈阳引进苏-27生产线。
% F* M, t5 E7 v/ Z9 v
9 T# l- h6 t3 c: ~7 v1 {. {: U" o  1996年叶利钦再次来华访问,在气氛热烈的宴会结束后向中方宣布:“我们已经决定向你们出售最新的苏-30。”该型机是在苏-27的机体上改进而成,其设备更好,且更适合对地、对海攻击,正好适应了中国在东南沿海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4 |: l9 k5 ?# Z8 v! D/ ~8 f5 z4 C- N
8 g$ L  ]+ n8 t7 ?0 @& z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