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山贼 于 2010-1-24 22:00 编辑
玄奘大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僧、佛学家、译经大师,是中国佛教义理学的全面开创者,也是中国哲学的有力推动者。他一生译经75部1335卷,占隋唐两个朝代译经数量的一半,占两千年来我国译经总量的四分之一:玄奘大师所译佛经,文笔优美,义理深刻,被尊为“天子之书”,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由于玄奘巨大的学术成就,所以,他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但是,其身后事却不尽如人意,遗骸在圆寂后一再遭迁,一度不知所终,千年后顶骨又突现南京,且被一分为三,三分十二,流布大陆、台湾、日本、印度多地。其中间环节,即遗骸主体部分究竟存留何处,近千年来一直是文化人苦苦追寻的一个未解之谜。从南京的《建康志》《金陵新志》及出土石函获知有“终南山紫阁寺”一说,对此,2001年2—3月份,原陕西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常委张勃兴同志与原陕西省委副秘书长、省政协常委刘万兴同志分别在国家政协全委会和省政协全委会上提出《关于开发保护玄奘遗骸安葬地紫阁寺遗址》的提案,希望有关部门重视,对紫阁峪古文化积淀调研、评估、开发、保护。同时,户县籍西安市政协委员在户县原政协主席孙芒德的组织下,集体提案,同样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调研、评估、开发、保护紫阁峪存在的古文化资源。当然,这一千年历史公案是历史形成的,业内人士多认为历史问题要历史地去解决,对于现在就着手去解决信心不足,迟迟未动。这一情况被刘万兴同志知悉后,他认为:基层可以组织一个调研小组,先调研一下,以便对业内人士及有关部门给予启发。刘万兴同志的想法和孙芒德同志的想法不谋而合,孙芒德同志遂于2002年4月份在县政协属下,组建了一个以刘高明、孙立新二位同志为正、副组长,以史生辉、李养民、刘育宏、刘忠利为成员的六人调研小组。这六位同志就像六个初生牛犊,无所顾虑,无所畏惧,痛痛快快地就把这项任务承接下来了,其后都自觉不自觉地把主要精力、才智、心思融化到了参解这一千年疑案中去了。
一. 对遗骸迁存的初步追踪
探究玄奘遗骸迁存一事,当时首先把注意力聚集在了南京的有关资料上:
1.南京景定《建康志》和元代至大《金陵新志》在天禧寺条目下均有同样记载:“白塔在寺东,即葬唐三藏大遍觉玄奘法师顶骨之所。金陵僧可政端拱元年得于长安终南山紫阁寺,俗呼白塔,事俱塔记。”这段文字给户县三点启示,
一是存放于南京天禧寺的玄奘顶骨“得于长安终南山紫阁寺”;
二是由“可政”和尚带去的;
三是时间为“端拱元年”,即公元988年。
2.1942年日军在天禧寺旧址掘出安放玄奘顶骨石函,石函上有文字,记述如下:
大唐三藏大遍觉
法师玄奘顶骨早因黄巢
发塔今长干寺演化大师
可政于长安传得于此葬之
天圣丁卯 二月五日同缘弟
子唐文遇弟文德文庆
弟子丁洪审弟子刘文进
这对户县又有启示:可政和尚传得顶骨的原因是“早因黄巢发塔”。
3、由日本方面当时让谷田阅次署名的《三藏塔遗址之发掘报告》知:出土的顶骨“骨色灰褐,形态长方,约二寸宽,四寸长,边缘破碎成不等边式”,属“连带耳部之头骨一部分”,不是顶骨的全部,也不是顶骨的核心部分。
综合以上三点,户县认为:顶骨是可政和尚于公元988年从紫阁寺带往南京的,且是头骨的侧骨一小块。
对于“早因黄巢发塔”及玄奘灵骨的更葬,户县尊重社会上的主流学者的意见,认同民国年间已经固有的说法:“唐三藏大遍觉法师玄奘灵骨总章二年自产东徒葬于樊川,是为兴教寺塔。后因黄巢发塔,发的是兴教寺玄奘葬骨塔,因黄巢发塔,玄奘遗骸才“播迁于终南山紫阁寺”。
对于“黄巢发塔”,户县也知道当代的一些学者持有异义。如陕西省社科院的陈景富先生,在《五台山研究》上发表《玄奘顶骨今何在?》一文,认为玄奘圆寂后亦不过用苇席裹葬,无论是原葬还是迁葬于兴教寺,都无陪葬珍宝。黄巢义军对玄奘无敌意,就没有发塔,南京出土的顶骨,应属于可政和尚“演化”之物,非玄奘真骨。为此,户县专门拜访了西安市文物局原总工程师韩宝全研究员,带回了其1986年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上的《玄奘顶骨播迁记》一文,该文认为:黄巢发塔是可信的,祸源在厚葬。
韩先生引用玄奘门人慧立所著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讲:玄奘麟德元年(664年)二月五日去逝,唐高宗闻讯“哀拗伤感,为之罢朝”,并敕令将玄奘灵柩移远归京,其“葬事所须并令官给。。。。宜听京城僧尼造幢盖至墓所”,入葬时“都内僧尼及诸士庶共造殡送之仪,素盖、幡幢、泥洹、帐舆、金棺、银棺、娑罗树等五百余事。。。。。而京邑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者百万余”,可见玄奘葬事办得十分豪侈。此后户县进一步查证了韩保全先生的引文出处,其依据确实可靠,同时,核查了兴教寺现存玄奘塔,其砖为明代青砖,塔上有“大明万历四十六年吉日”正书文字,说明该塔明代曾经修茸,已非唐代原物。查阅兴教寺修茸资料,塔下玄奘遗骸尚存的信息绝无一字。故否认了陈景富先生的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