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腐败问题总是一个接着一个
本帖最后由 走的少部分 于 2009-10-15 17:01 编辑改革开放30年,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腐败问题伴随不断出现,数额却越来越大,严峻的事实摆在人们面前,为什么腐败问题接二连三被揭露出来,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深思。腐败——这个群众关注的又一社会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势必影响改革发展进程和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就此谈谈个人看法
原因一:“三三制”比例风险概率低。
一般腐败案件需经历举报、受理、查处三个阶段。在经济上有问题,通过举报来调查、取证占多数,被举报的占没举报大概有30%。受理后因证据不足或其它原因没有立案的大概有30%(9.3%)。查处后因积极退赃、有重大立功表现、不够刑事处分,最终受党纪国法制裁大概有30%(2.79%)。这是理论的推算(可能与实际出入很大),可看到被处理的官员们,有一定差别,大概有1%甚至更低。从中不难看出,只要干这事,风险还是很低的,比如投资经商、炒股、期货等风险就高的多,这些握有实权的公务员或掌管国有资产的干部们,就会前仆后继,不惜以身试法。
原因二:贤内助没把好门。
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握有实权的自身意识是清楚的,但意志不够坚定,经不起“枕头风”唠叨,放弃原则和道德底线,一“收”不可收拾,走向了群众的反面。当然,还有亲属、身边工作人员都在此范围,鼓吹什么“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别人有的我们为什么不应该有”等等,从而拖入泥潭而不能自拔。有些个案说是“家里人”不知情,只能说没证据证实而已,哪有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这么大的事能不知道吗?总有行为反常和蛛丝马迹表现出来的,只是来个心知肚明罢了。
原因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没坚持下来。
有些官员也曾为人民群众干了好事、实事,有的本质也不错,还有的是某一时期“明星”级人物,也不排除动机不纯之流,最终昙花一现,去了不该去的地方(牢房)。且不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改造好,起码你的定位有问题。这是因为“为人民服务”没坚持下来,群众的疾苦没放在心上,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耐不住寂寞,经不住各种诱惑,抗不住糖衣炮弹,逐渐走上不履职、不作为、有机会就捞的恶性循环之中,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对策一:将公选进行到底。
吏治一直是历朝历代改革的重点。我们的干部选拔制度有着丰富的经验,但由少数人(组织、人事部门)找一定范围人进行考察(时间不允许找更多的人),难免有不够客观、全面了解一个人的地方,这就有了“带病上岗”的人选,其结果可想而知。村委会、居委会主任都实行了公选,一些政府部门的官员、企业的主任、厂长(经理)也可以尝试公选,让群众有充分的选择权。
对策二:建立廉政基金。
撇开其它因素,干部们从政过程中,触及的往往是“核心利益”——金钱。想到退下来后的生活不再那么风光,就总想自己留些或给子女,也就有了非分之想。可以借鉴新加坡建立廉政基金,从工资中拿出一定比例,单位、政府也对应相同比例,设立帐户,退休后全部返回。如任职期间经济上犯事,则全部充公。这样,经济上有了一定保障,也是对“特殊阶层”的照顾吧,毕竟还是辛苦些。
对策三:财产申报走上正规。
财产申报制度早已实施,其范围有限,透明度不高,趁规定全方位执行前,搭最后一班车,更加疯狂俭财、洗钱,怕以后机会少了。其实干部财产公开未必不难,是不是怕群众知道了干部们的收入,担心心理不平衡,接受不了,我想,大可不必,相信广大群众还是有觉悟的,只要来路正当,就不应该怕被阳光晾晒。当然,如果是工资和手下相差十几倍甚至几十倍,那就有问题了,就属于分配不公的范畴了,财产申报难就难在这里。但不实行不行,有人会因为不公开可以混水摸鱼,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毋庸讳言,时下由于一些病态价值取向和畸形从政文化的冲击,社会上弥漫着金钱至上、关系也是生产力等错位倾向,正在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动摇着人们的道德底线。要解决腐败问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斗争。毛泽东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员干部作为领头人的作用在今天更加重要,我们的干部不可能人人都是焦裕禄,但应当学习焦裕禄的战天斗地、奋发图强、关心群众冷暖的精神,把权力当责任,把信任当动力,把关心当激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上,摈弃部分“干部与群众似虎狼”的丛林境地,巩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的雨水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亿万人民心中建立上不愧党、下不愧民的永不磨灭的丰碑。
高薪养廉国家已试过,以失败告终。:dizzy: 本帖最后由 心有千千结 于 2009-10-15 22:10 编辑
2# 老城墙
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唐朝,宋朝,清朝江山都在百年以上,原因是国家治理井井有条,尤其对贪官污吏严加惩治,再想想咱们现在~~~~~~,60年大庆才过,唉!不堪设想,令人担忧!:'( :'( :'( 太难了 sha的太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