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i 发表于 2012-3-25 00:11:30

我国现行学术研究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问题

一、引言  

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实践一方面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是,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成本也随之增加。这种改革成本主要是制度成本(包括制度设计成本、制度移植成本和制度实施成本等)、制度空缺成本、制度失效成本和权力租金。所谓制度空缺成本,是指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由于制度创新不能有效地替代原有制度而导致制度空缺,致使逐利的机会主义者获得了侵占公有资产和公共资源、甚至控制行政权力和公共权力为私人谋取利益的投机机会,从而给经济体系造成的损失。而制度失效成本则是指,在一个社会的制度变迁过程中,由于移植其它被确立为榜样社会的那些被认为是好的制度时移入制度的社会制度环境对被移植制度产生排异反应,导致被移植制度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造成的损失。经济腐败、司法腐败、新闻腐败、医疗腐败、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等腐败现象实际上都是制度空缺成本和制度失效成本的一种表现。  
显然,从制度层面看,导致学术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安排方面存在着一系列深层问题,这些制度问题主要是:职称评定制度、出版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学术水平认定制度。本文的论述是建立在对中国高校、非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和出版机构的学术研究制度、出版制度等制度问题的实际观察的基础上的。根据笔者的观察和研究,上述制度缺陷正是导致学术腐败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对中国当前日益盛行的学术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并进一步提出应对学术腐败问题的对策、尤其是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制度创新对于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健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术研究中的人事制度及其所导致的学术腐败  

(一)、目前,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虽然推行了聘任制度,但这种制度在提高人才利用效率方面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起反作用。由于“领导”是层层任命的,而一般研究人员或教师是由“领导”聘任的。并且,在“领导”是否聘任和如何聘任研究人员或教师方面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客观标准或规则。因此,具有聘任权力的管理者(领导)可能会滥用权力排挤有才华又不与其同流合污的研究人员或教师而聘任缺乏才能但具有顺从性的研究人员或教师。这样,“劣胜优汰”就成为包括学术界在内的全社会的一条潜规则。在这一潜规则下,越是没有能力的下级领导越可能愿意或被迫与上级领导建立亲合关系,从而形成越没有能力的下级领导越容易得到上级领导的提拔的结果;同样,越是没有能力的普通员工越可能愿意或被迫与领导建立起亲合关系,从而形成越没有能力的员工越容易得到领导的聘用或提拔的结果。相反,由于才能出众者一般都企图以自己的能力获得生存权和正当性利益而特立独行或游离于权术和关系圈之外并对玩弄权术的政客表现出不满和鄙视,从而形成越有才能者越可能被排挤、甚至无法正常地获得聘用职位的现象。而从制度环境方面看,高校和科研院所依然是一个“端铁饭碗”的地方,无法形成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这种“铁饭碗”用工制度直接造成了大量无才无德者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一学术圈中滥竽充数甚至充当学阀和学霸对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进行滥用的现象普遍存在。而高校对职称、文凭和论文发表数量标准等方面的制度缺陷又把本来不具备基本研究能力的人们推到了研究岗位甚至领导研究人员的岗位(如学术带头人、院长或系主任等)。而从科研考核制度方面看顾,科研考核则形成制造学术垃圾的激励。加之学术权力的取得与学术垃圾制造能力的正相关性又进一步对学术投机分子形成制造学术垃圾的激励机制,而学术权力又能够实际地进行私有化学术资源的犯罪活动。因此,现行的公开人事制度不可避免地与学术腐败形成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关系。可见,高校和科研院所现存的人事制度是导致高校和科研院所学术腐败的一个基本的制度根源。  
(二)、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包装”单位的学术身份而要求其教师或研究人员提高学历、学位和职称的政策对高校和科研院所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了相当大的误导:一方面,教师学历、学位和职称并不能真正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研究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甚至形成了严重的因过度追求形式上的高文凭(文凭主义)而不注重实际文化修养的“有文凭没有文化”的现象。而高校和科研院所提出的这种要求极易促使高校和科研院所形式主义地追逐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外在的文凭包装和学术包装,而教师和科研人员应当具备的实际教学水平及其科研能力和水平则被弃置不管。这实际上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研究也起到了一种鼓励片面追求个人外存形式包装的形式主义作风。并且,这种既不能不拘一格地唯才是用又过分追求外在形式的制度极大地鼓励了买卖文章、买卖文凭和买卖职称现象的形成和泛滥,从而使那些唯己利是图地不断利用现行人事制度中的这种缺陷丢下工作去包装自己的人总能够获得比那些脚踏实地地投身于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真才实学者更多的利益,从而形成学术研究和利益分配完全被颠倒的结果。而将通过文凭包装、职称包装和学术包装后的老师或科研人员往往被这种人事制度推到具有学术水平象征意义的校长、院长、学术带头人等位置上,但缺乏真才实学又被置于如此重要的学术地位的学术投机分子为完成科研考核目标并显示其“超人的学术水平”就只有通过学术地位和学术权力搞课题由其行政权力下没有学术地位者完成、雇佣学术枪手、买办学术刊物甚至直接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等方式来维持其学术权威和学术地位。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形式主义地追逐高学位和高职称的结果不仅导致了分配不公,而且形成了对教师和科研人员建立功业和真实业绩贡献的行为形成强力打击,而对学术造腐败为反而形成极大的激励。  
(三)、在用人制度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中层管理者(院长、所长等“中层干部”)的提拔过分强调了“科研成果”(发表的“论文”、“编写”的教材或出版的“专著”)数量和职称,高学位(博士)和高职称(教授)也成为中层或高层管理者任用的重要条件,而不论其是否符合担任管理者的其它条件(如政治素质、管理能力和个人品质等)。这种干部任用制度不仅将那些适合做学问并有可能在学术上取得成就者吸引到了可能并不合适的管理岗位从事管理工作,而这些本来只是管理岗位而不是学术研究岗位又被要求必须有大量学术研究成果,这就必然导致其既做不好管理工作也做不好研究工作的结果。为了获得比研究工作更有利可图的管理工作,教师、研究人员、管理人员甚至后勤人员都争相去搞学位、职称和论文(这些都可以买到或变相买到)。那些虽然有能力做研究的人由于时间基本上被管理事务所占用而无法进行从事研究工作,而为维持其地位就只能利用下属或学生制造“学术成果”甚至剽窃他人成果或走学术买办之路。那些不具有研究能力而通过各种关系、买办、剽窃等方式获得了管理职位者维持其“理论地位”的学术歪门邪道则会比本来具有研究能力而人事管理工作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现行人事制度实质性地对人们追求华而不实的学位、职称和论文数量、甚至大肆制造学术垃圾的行为形成了激励(职称评定又以论文和著作数量为标准),这实际上直接导致了学术腐败现象的形成。  

三、学术研究分配制度的缺陷及其与学术腐败的关系  

以论文发表数量和著作数量作为分配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目前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分配制度中存在有一个普遍现象。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合理的分配规则。但是,这种分配制度实际上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是按发表论文数量(篇数和字数)或出版的教材或著作数量(本数和字数)进行奖金分配的,其结果是,为获得更高的收入,研究人员或教师将会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尽可能多地发表论文。从“成本—收益”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抄袭和制造劣质论文的成本要远比自己撰写、精心研究形成的学术成果成本低,其结果必然导致抄袭论文和劣质论文甚至学术垃圾的泛滥。而具有学术资源或行政资源配置权的学术官僚将会尽可能地利用纳税人通过缴税形成的财政资金(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的主要来源)或卖文凭的收费(函授文凭、研究生文凭等)买办论文、著作(如用公款支付论文发表费用和著作出版费用等)和论文发表权(给学术刊物巨额“赞助费”等)来为自己赚钱(以论文篇数和著作字数计算的奖励)。学术官僚的论文或著作发表或出版的成本都是公款承担,而收益则是属于其个人的私人收益(名利、权力和骗取的“自我成就感”和“学术地位”)。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兼具行政官员和学术官员双重身份者对付费发表论文和出版学术著作会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并标榜其行为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实际上是对学术资源的浪费)。但是,学术官僚的科研成本是公款支付而收益则属于个人的事实实际上就是将公共资源变为私人利益的贪污行为。并且,通过这一途径获得了一定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名声的学术腐败分子将会利用其发表学术论文或出版著作来提高身价。学术腐败分子获得了一定名声之后就四处游学、讲座、办班和拉课题,从中赚取破坏正常的学术秩序和分配秩序的名利。可见,以论文发表数量作为分配依据的后果实际上不是激励了学术研究的发展,而是激励了教师和学术研究者滥造论文和滥发表论文;不是促进学术进步,而是导致了学术腐败。  

四、主要结论  

学术腐败既是一种道德堕落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学术商品化现象。因此,学术腐败一方面与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另一方面也是社会道德的价值取向以及学术研究者个人的道德素质和学术操守堕落的直接结果。从制度层面上看,导致学术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术制度的固有缺陷。观察从事学术研究的主要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现存制度不难发现,导致学术腐败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职称评定制度中的学术研究成果数量标准、不健全的投票规则、不规范的评审程序和非客观性的评审方法,出版制度中缺乏有效的经费支持、出版权的垄断性和逐利性、高校和科研院所人事制度中的“铁饭碗”制度、管理者任用标准以及人事管理对研究人员和教师过分追求学术外在包装(学位、职称、著作数量和论文数量等)而不讲真才实学和实际贡献的价值取向和不存在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学术水平认定制度和学术评价标准,为学术机会主义者盗取名誉、权力和金钱利益提供了机会,分配制度中以学术成果数量论奖的分配规则成为学术腐败形成的一个重要根源。这些制度不但已经成为中国学术腐败的根本原因,而且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思想进步。因此,改革目前导致学术腐败的学术制度已经成为中国学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现行学术研究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