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主编 发表于 2011-10-9 19:08:11

户县玉米减产的反思

金秋十月,是农民农口夺食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今年,我省在经
历了9月份较长的秋淋之后,各地的玉米收获更是紧上加紧。然而国
庆期间,记者在户县采访时发现,今年玉米的产量、质量与去年相比
均有所下降,除了不可抗拒的天气因素外,农村泄洪能力急速下降的
人为因素也值得我们反思。
    10月5日,是国庆七天假中天气最好的一天,户县六号路、吕公
路等公路两旁到处都是农民晾晒着的刚刚收来的玉米,今年因为雨水
较多,大部分农户家的玉米出现了倒伏、霉变、发芽等问题。
    “今年玉米坏完了,雨水太多。”在吕公路上晒玉米的农户刘小
娥,一边不时地用木耙拨拉着玉米,一边将长了牙的玉米挑拣出来。
她告诉记者,去年她家5亩地能打近6000斤玉米,今年下来不到3000
斤。而且由于授粉时雨多,晾晒时雨也多,不少玉米都出现了长芽、
红心现象。同刘小娥家一样,邻近村子不少村民家的玉米产量,少则
比去年减少三分之一,多则近乎减少一半,质量更是直线下降。
    在吕公路北边的田地里,靠路一边还有不少积水尚未退去。雨水
多难道没有排水的渠道么?见记者问,邻村一位在此晒玉米的老人指
着一条垃圾横流、水面浑绿的小水渠说:“你看连水渠都成这样了,
咋排水。”这位老人告诉记者,以前要是遇上大雨,生产队组织各家
一块排水,地里的水就汇到这水渠里,再汇到河里。如今没人管,没
人组织,水渠也多半被污染了。“我年轻的时候,还一起排过水,现
在人们都快忘了村子西头还有条水渠。”
    不仅人们关于水渠的记忆在减少,如今大部分农村要么水渠被污
染,要么填的填、占的占,早已没有了水渠。这一点在东屯村最为明
显。
    虽然已经晴了好几天,但在东屯村,田地里仍有大面积的积水,
并有蝌蚪来回穿梭。村民陈星挽着裤腿,光着脚丫正在地里收玉米。
陈星告诉记者,他家有6亩地,村子西头的地势高,情况较好,玉米
已经收了,而靠近村子的这块地地势低,4亩地里的积水一直下不去,
所以迟迟未收。而目前东屯村大部分农户村子北边的地因积水较深,
玉米都未收完。
    事实上,不仅东屯村,周边的村子也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在从
东屯村通往余下转盘的路上,记者看到,有的水渠虽然还能依稀看得
出原来的模样,但早已杂草丛生,垃圾遍布,有的则被建房、耕地等
占得只剩下细细窄窄的一道,这些很早以前或自然形成或人工修筑的
河渠,不仅没有了任何泄洪作用,反而成了一道道不堪的风景。而农
户们也抱怨,没人管,也没有像样的水渠,现在地里就是想排水都不
知道往哪排。   
                                                                (本报记者 乔佳妮)

逛逛 发表于 2011-10-9 22:21:06

产量不高,粮食看来又要涨价了,兜里的工资又缩水了:L

乡下人 发表于 2011-10-10 13:52:09

{:4_8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户县玉米减产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