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园秋丧
一曲别亦难如泣如诉,唢呐声声,村里又一位老人仙逝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丝蜡炬泪都有尽头,然而人的泪思却成了此恨绵绵无绝期。
岁月荏苒,村里抗战老兵、民国伟人,共和国缔造者都已经仙逝。岁月流转,沧海桑田, 齿发蹉跎逾五十,关河迢递过三千,往事渺茫都似梦,旧游流落半归泉,我辈归来亦不是当初的少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村里景象万千,然而不变的依然是古老的丧葬习俗。阴阳水朱砂笔摆在桌案,五色粮五色线摆在中间,金玉童着素袍站在两边,九莲灯十竿纸挂在门阑。如今见不得桃木柳树,一旦动用桃木弓柳木剑就是禳灾,动用桃木枝柳木条就是发丧,所以古训就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之说。
出殡前夜依例接灵,就是去已故先人墓前接迎先人魂灵回家安置的一种仪式。暮霭低垂,蜡炬沉沉,哀乐啁哳,接灵队伍最前面是一位长者,手持一盏玻璃灯罩的引路灯,依次是九莲灯,招魂香,乐队,男孝子。暮色里,旷野中,清冷的烛光映射着缟素长孝的队伍,撕心裂肺的唢呐声惊噪了夜宿的老鸦,于是杜鹃啼血般嘶哑长啸。在老坟接灵仪式举行后返回途中,每逢歧路口必化纸钱,央求过往神灵护佑,距离主家最近的十字路口,女孝子早早就在恭迎,两支队伍汇合,祭拜,将剩余的纸钱在此一并化毕。然后开始在灵堂前献饭,男女孝子依长幼跪拜,祭牲,黍饭,瓜果依次从每人手中相传,最后放置供桌,寓意生生不息。同时敬告先人,又有一位子嗣前来报到了。
期间又认识了不少原本不认识的族人,才知道天南海北都有同宗的足迹,远近左右都延续着同祖的血脉。同门相见不相识,恭问客从何处来。古老的习俗,都是亘古不断的香火,绵绵相传的衣钵。 生涯共寄沧江上,乡国俱抛白日边,柿园店头秋尽日,此处逢君是偶然。
铜器又称金器,响器,鼓为百音之王,是故每逢丧事,都要鸣金三点,擂鼓三通,以宣告天地。村里老丧又称喜丧,在这里生无可悔,死无可惧,人们朴素的哲理就是两者只是存在形式的转化,时间和地点的变幻。未死会应相见在,又知何地复何年。
{:7_875:} 礼乐送仙魂,焚香寄哀思。
{:7_875:}{:7_875:}{:7_875:} 生老病死,轮回不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