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峪览胜
现在上九华山大多从谭峪入山,主要是交通便利。从竹峪、皂峪,更远的栗峪也可,因人迹罕至不作为第一选择。终南山山相连,绵延不断,只要不迷路,可以完成任何穿越。南山山多水多,于是逸闻趣事也多,山魈狐魅,人文神仙犹如上古《山海经》,心口相传。竹峪的豹子湾、皂峪的蟒蛇岭,九华的断肠崖,谭峪的灯盏窝,十字坡,飘渺的神仙路……,人们把离奇的故事一说再说。
因军工企业施工,进山的道路被封闭,禁止出入,幸亏是咨询了村民,于是从谭峪河谷另辟蹊径。电动车绕了一个大圈,冲下65度斜坡驶入河谷地段,沿河床骑行了不到一里地就只能从河滩行驶,于是把电动车在蒿草丛中隐匿,徒步进发了。
冰河已经开始解冻,踩着半冰半溪的河滩石,心有余悸。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一道六米多高的滚水坝,原来一直在脚下,现在需仰视才见。20余米宽的河谷,结晶成了一道白色的云母玉屏,成了今天意外收获。从河谷绕过封锁的神秘施工地段,于是心无旁骛的沿着谭峪谷底蜿蜒而行,仿佛开启了自己朝圣摩拜的行程。
谭峪沟里早期因为有石矿,为了便于矿车行驶,矿场就开山凿壁,开辟出稍宽的山路。遇至途穷处,因无钻通隧道的技术,于是或炸药或火烧,将一山贯通,肩挑背扛,愚公移山,才有了今日的山路,每逢路过夹山口时,不由慨叹无路难开路更难。行不多时,又一滚水坝突现,看着半是飞瀑半是凝冰的景观,因此处地势平缓,河面开阔,于是又一次下到河谷。滚水坝下已经隐约听到飞流的鸣响,瀑布下的冰堆已经被冲刷得千疮百孔,状如空埙,遇流瀑击打,音色清脆混越。攀藤操近路至坝顶,河面开阔平缓,形似一条曲舞的银蛇。河床是一片颀高的钻天杨,厚重的落叶衬托着青白的树身,落叶下是堆积的鹅卵石,一道砌石垒起的短墙,一间石质矮房,几只旋飞的山雀,显示着这里曾经的山民活动遗迹,而今一派消飒肃穆的气氛,衰草枯杨,枯木断枝。
沿途过三座夹山口,不时有远处的冰瀑倒挂。深山的路面还未消融,于是又戴上冰爪穿行。一条红丝带缠绕在路旁树枝上,这是户外运动特定标志,一种是路标,一种是指向标,这里的标志指向谭峪冰瀑。谭峪冰瀑,在穿空的乱石后,一般人根本无法找到,于是好心人在此立标。循着足印,在乱石的罅隙里穿行,山石陡峭,一段拔高的雪路,手脚并用,虽有冰爪,也要附藤倚树方可。顿时感觉气喘吁吁,力不从心。翻过几段巨大的乱石后,一条冰瀑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迥然显现的奇观,令天地静音,江河凝滞,游人敛容。这里的冰瀑又是另一种美,大气磅礴,呼之欲出。静中有动,动而愈静,动静相宜,两种不相容的形态诠释得惟妙惟肖。虚与实,有和无,张并弛,行而止,彰显得栩栩如生。仰视悬着的冰柱,如万箭齐发,枝枝扎心。俯视堆积的冰山,如口吐莲花,相濡以沫。环视矗立的冰柱,如奇峰林立,笔架横空。魂悸魄动,恍惊长嗟,叹为观止。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处一静羞万动,寒宫冰雕,南山寿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何言哉?
五岳归来不看山,其实南山也蕴藏了无胜的奇观,心怡则景至,意涟则色合,你说不是吗?
虚实、有无、张弛、行止,心怡则景至,意涟则色合——尽享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7_875:}
{:7_884:}{:7_884:} {:7_875:}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何言哉{:7_884:}{:7_884:}{:7_88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