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登圭峰山
2010年5月3日“五一”节放假期间我们一家三口和沈先生一家三口登上了圭峰山。这次登临我们是从邬桑峪进的。途经仙人桥,直上南天门,最后原路返回。记得这次上山是在雨后,坡陡路滑,我们用了四个多小时,才登上了山顶。2011年5月14日的一个礼拜天,应西安“玩着同行”群之邀,再次登临。这次我们从化羊峪进,登上峰顶后,从太平峪出,来了一次穿越。
时隔八年,当年登临的情景历历在目。八年来,尤其最近两三年,很想三次登临,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因健康原因而不敢奢望。
上一周四,一朋友电话预约,准备周日登圭峰山,看红叶。我不假思索的同意了。随即又联系了几个朋友,相约一同游玩。
圭峰山海拔约1600米,三面为悬崖峭壁,唯西南面坡度较缓,形似“圭”而得名。山峰重叠,山势巍然,老人们称其“尖山”。
因是休闲,没有团队的时间限制,加上雨后山路潮湿,所以我们11点才开始从东边的太平河西岸缓缓前行。
是日,虽是刚刚立冬,但天气却是极好。美中不足的是,红叶失去了前一向深秋的鲜艳。黄叶满地,草木半衰。不过游人甚多,排成一条长龙,“匍匐”前进。
至半山腰一农家院,地势平旷,游人在此歇息,补充营养,如同集市一般。
继续前行,攀登者明显减少。大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吧,意志毅力懈怠者放弃登临,纷纷拄杖下山。
此刻的我身体也出现了不适,只能站着歇息,而不敢坐下。刚一坐下,顿感头晕目眩,只好走一会儿歇一会儿,向前挪动。每遇下山者,都要问其远近。对方的回答都是鼓励性的:“快了”或“还有半个小时”等等。
3:20左右,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
山顶有平顶寺庙一座,还是前几年那样破破烂烂,同行者乾坤兄弟给我们讲述着这里的传说及故事:过去这寺庙里有一粗壮青蛇吞云吐雾,所以每当山顶出现云雾时必有大雨。这就是“圭峰戴帽,白雨发泡”之说。后来青蛇作乱,被雷公劈死后,再也看不到山顶的云雾了。
乾坤还说:现在的这座寺庙,是“文革”后他们村子焦将人修的。他小时候上学时,学校让男同学背二页砖,女同学带二页瓦对寺庙重新修葺过。
站在圭峰顶上,我极目四望,东面南面,山峦起伏,云海茫茫;北面两架山的缝隙中,县城和余下镇等轮廓清晰可见,似乎近在咫尺。
站在圭峰顶上,杜甫的诗句又在我脑际萦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不知道当年范仲淹登临圭峰时,是在哪里饮酒赏月,以致留下“鄠县十二景”之一,即“圭峰夜月”之名。这位著名的文学家,杰出的军事家为圭峰山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鄠县人引以为骄傲和自豪。
“天上一轮月,圭峰十二圆”。傍晚六点钟,我们一行下山了。由于朝晖、风云要急着回西安,所以等不到“夜月”,我们就回家了。
2019年11月12日于望云斋 美 {:7_875:}{:7_875:}{:7_875:} {:7_883:}{:7_883:}{:7_875:}{:7_875:} 十分棒的游记作品,精彩的作品,强烈支持了。 老师之文把读者引上圭峰山,胜览圭峰山峦层叠,云雾潦绕之美景! 美不胜收{:7_875:} 精彩的散文,满满都是回忆。和先生同游,倍感雅趣{:7_875:}{:7_875:}{:7_883:}{:7_883:}{:7_88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