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
1·引子人老了有“四老”很重要:有点老底,有个老窝,有个老伴,有几个老友。隔三差五,邀些老友,温一壶老酒,吃上几杯,吹吹牛皮,发发宏论,耳红面赤,飘然若仙,此生乐矣!
过年了,说说长安的年俗,桌上谈笑,饭后闲谝。快快乐乐,热热火火,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有一老翁在除夕夜,举目南望,不见月亮,随口撰上一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一个孩童顺口对来:今夕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我倒希望,今年接明年,明年接后年,年年月月幸福美满。
2·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新年,是中华民族盛大的节日。追本朔源,形成于汉代长安,有2000多年的历史。
农历的大年初一,历史上各朝各代都定为新年。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各省都府代表在南京聚会,决定行夏历(农历)以顺农时,行西历(公历)以便统计。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是一直未正式命名和实行。1949年9月27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第一次决定:我国采用世界通行的公历纪年,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从此中国传统的年节正式称为“春节”。
刘长卿诗:“春衣试稚子,寿酒劝衰翁”。春节是一个快乐的节日。人们彼此见面,都要互相祝福,互相问候。家家户户,挂彩灯,贴春联。放鞭炮,玩社火,尽情地欢乐。
而这些习俗从何而来呢?
年是计时的单位,即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这种称谓,夏叫岁,殷叫祀,从周朝起才改叫年。甲骨文中年写得像一穗果实累累的谷子,籽粒这样饱满,谷穗这样大,自然表示五谷丰登了。过年就是庆贺一年的收成,祈盼来年的风调雨顺。
还有一种说法,“年”是一个非常凶猛的野兽,吼叫似雷,跑步像风,吃人咬畜,伤生害命。玉皇大帝把它锁进深山。有一年的正月初一,“年”挣断铁锁跑出来祸害人畜。人们拿起锄头,长矛,和年搏斗,终于把“年”赶走了!第二天,人们互相拱手,祝贺胜利,互问平安,流传下了今天拜年的习俗。日积月累,人们知道“年”一怕光,二怕声响,三怕红色。就贴红色对联,放鞭炮,点灯笼,要吓得“年”,再也不敢出山害人了。
过年的内容非常丰富,一般包括:腊八,二十三祭灶,二十四的打扫除,写春联,贴门神,年饭,除夕夜,看春晚,放鞭炮,拜年,回门,送灯,吃元宵,闹花灯,玩社火。一连一串,高潮迭起。
阖家享天伦,四海共庆时。 户县出的名人,驱赶年兽的门神钟馗! 吃钟馗美食,得浩然福气!
住钟馗故里,得福寿康宁!
喝钟馗美酒,得万丈豪情!
挂开光钟馗,得赐福镇宅!
页:
[1]